洛陽城破,懷帝被擄掠而去。但是對于晉朝遺老遺少來說,決不能坐以待斃,于是各方勢力又開始了下一步的角逐。
皇帝沒了沒關系,太子被殺也沒關系,再選一個立上來就行了。
于是有三股勢力,開始行動。
首先是為懷帝準備船只準備逃跑的司徒傅祗,雖然舟楫都被劉曜一把火燒了,但是他從洛陽逃了出來,在河陰建立行臺,代表朝廷,發號施令,打算籌集天下兵馬。營救懷帝。
附近的郡縣得知行臺建立,仿佛又看到了希望,陽城的司空荀藩是司馬業的舅舅,河南尹成皋的魏晉名臣華歆曾孫華薈,汝陰太守李矩,得到消息,都來相助,幫著傅祗建立房屋,完善行臺府邸,并運送谷物錢糧來供給他。
荀藩與華薈等人和江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對司馬睿期望很高,又私下秘密建立了一個行臺,也不時的傳檄四方,推舉瑯琊王司馬睿為四海盟主。
江東之地相對穩定,司馬睿治理有方,又有長江天險,胡人都是旱鴨子,想過江滋擾,難度太大,所以司馬睿成了這其中最具實力的存在。
但是司馬睿是雖為司馬懿的重孫,卻是武帝司馬炎堂兄之子,血統較遠,稱帝繼位目前看還輪不到他。
況且坊間還有傳聞,當初司馬懿霸業將成時,一天夜里翻看讖書《玄石圖》,偶然看到“牛繼馬后”之句,于是犯了猜忌之心,擔心司馬氏的天下,有朝一日,會被牛氏之人竄奪,于是絞盡腦汁,費盡心機去殘害有威脅的牛姓之人,大將牛金就是這么死的。
也有傳說,司馬睿并非司馬室血統,傳言司馬睿的母親夏侯光姬,出自名門,乃是夏侯淵的曾孫女,嫁給司馬恭為王妃之后,和一位地位卑微的牛姓小吏私通,而得司馬睿。所以也有私底下管司馬睿叫牛睿的。
這都是民間低語,無從考證。
荀藩依托司馬睿,承制建立了一套班底。沒多久撫軍將軍秦王司馬業,來投奔舅舅荀藩,他是武帝司馬炎的孫子,司馬業本為逃難,年方十二,還是個孩子,原想過江逃到江南,去投奔司馬睿。荀藩等大臣商議以后,覺得去江南不妥,簇擁著他想去許昌。這又是一股潛藏的暗流。
卻說洛陽被漢國攻破,太子司馬詮被始安王劉曜殺死,他的弟弟豫章王司馬瑞,城破之前得以逃脫,向東奔到倉垣,茍曦率群官迎接,奉他為皇太子,也同樣置行臺,傳檄各地。這是血統最正的一支力量。
茍曦遂承制任太子太傅、也是照理都督中外諸軍、又錄尚書事,然后覺得倉垣不穩,遷移到蒙城駐扎屯兵。
此時海內大亂,人心惶惶,大家忽而朝東,忽而向西,各方勢力此消彼長,打來打去,百姓流離失所,朝不保夕,苦不堪連。
諸多王公貴族,眼界較遠,看出北方群雄逐鹿,而胡人入關橫行,多肆意搶掠,根本無法生存,唯獨江東稍微安定一些,于是大批士族流民,為了避亂,多南渡長江,這呼啦啦的,前赴后繼,開始了衣冠南渡。
士庶百姓分別沿著邗溝、淮河支流、漢水及金牛道,遷移至南方地區,通過“僑州郡縣”等行政機構進行登記,入了“白籍”,不負擔國家賦役,在當地繁衍生息、衛玠,王羲之、祖逖、郭璞、周顗、桓溫、謝安等社會名流,都先后居家南渡。
這里面不僅有士大夫文人,還有商人巨賈,工匠百姓,南渡之后推動了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
鎮東司馬王導,見歸附者多,建議瑯琊王司馬睿,趁機收其賢俊,為我所用。司馬睿聽從其言,特意單獨開辟出掾屬,接納了百余人,時人謂之百六掾。
其中郭璞出身北方寒門,但是曉五行、知天文、尤其擅長卜筮之術,投奔王導,擔任參軍。
最為可憐是美男子衛玠,和潘安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