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帝開始來到建康,統治江東的時候,正是西晉淪喪,王權微弱之際,王導和堂兄王敦同心同德,竭盡全力,擁戴和輔佐元帝,元帝投桃報李,也推心置腹,重用倚仗他們。
但是后來事情的走向,越來越難如人意,王敦總領征討軍事,把控軍事大權,王導把持機要政務,朝廷之事,盡在掌中,門生子弟多如牛毛,各自占據顯要的職位,感覺這不是司馬睿的朝堂,而是瑯琊王氏的天下。
所以當有這樣的說法:“王與馬,共天下。”之前說是褒獎,越往后,越變味了。
后來王敦自恃有功,野心勃勃起來,而且宗族勢力強盛,一手遮天,越來越驕恣跋扈,不把元帝放在眼里,元帝因此日益畏懼而憎惡王氏。
他是有一番規劃的,江東根基穩定,他要揮師北伐,歸附晉室江山,可是王敦這些人根本沒有這個想法,他還調動不了他,于是想任用保皇黨,提拔劉隗、刁協等人作為心腹,逐漸架空瑯琊王氏,抑制和削弱王氏的職權,他這么想也沒錯,誰不想自己的朝堂,自己說了算呢!
司馬睿和王導也逐漸疏遠,不那么親密無間了。
這時中書郎孔愉看出了問題,向元帝陳述王導的忠賢,不應該被疏遠,念之輔佐王室的功勛,沒有王氏就沒有江東根基,應當加以任用,元帝大為光火,不愛聽啥,非說啥,你知道我要干什么啊?于是找了個借口將他貶黜,做了司徒左長史。
王導確實從內到外,骨子里都是名士,能夠看淡所有,聽任自然,同時安守本分,淡泊名利,他這種性情澹泊的勁頭,了解其為人的,沒有不稱贊的。
但王敦卻不能忍受這個情況。給王導去了一封信,意思是,什么情況,被冷落擱置了?要不要哥帶兵回去?
王導看完信,微微一笑,把信撕了,在家里養養花,看看書,難得逍遙自在。
王敦見王導沒搭理自己,更加對司馬睿心懷不滿,于是君臣之間產生了巨大的裂痕和矛盾。
王敦直接給元帝上書,期間言辭激烈,為王導鳴冤叫屈,當然也顯示出頗多怨恨。沒想到書文落在了王導手里,他馬上加了封印,退還給王敦,并囑咐王敦不要為他爭執什么。
王敦一看,不能經過王導了,于是又遣使直接奏上。
此時朝中有宗氏譙王司馬承,為人忠厚仁義,品行端方高潔,元帝特別親近信任他。
譙王司馬承也是晉王朝一個邊緣得不能再邊緣的王爺,他本是司馬懿之弟譙王司馬進之孫,在前期八王之亂之中,今天混這個陣營,明天又混那個,跟哪個都是喝茶的,光看熱鬧不伸手,也正是因為如此,八王誰也沒留意他,他反倒活了下來。
司馬睿南渡前,他還在北方當這個將軍,哪那個將軍,沒什么依靠,有時候得需要依傍當地豪強割據勢力存活,看人家眼色。
司馬睿稱帝以后,司馬承立刻帶兵過江,回歸宗氏,來到建康”。
親不親一家人,司馬睿見到司馬承,可真是兩眼淚汪汪的,大家都不容易,作為司馬家的人,還能活著見面,太不容易了。
元帝連夜召見司馬承,把王敦的上疏拿給他看,心情抑郁至極,說:“王敦近年來的功勞越來越大,但是現在的職位也經夠大了,簡直封無可封了,但他的索求卻還沒有止境,心思一目了然,所以才能說出這樣的話來,如此怨恨如此傲慢,現在怎么辦呢?”
司馬承也對王敦大為惱怒,說道:“陛下總是念及舊情,心地柔軟慈善,不早點處置他,我勸了陛下多次,您都下不了決心,以至到今天的地步,照這個情況看來,王敦必定會成為國家的禍患,不一定是哪一天的事,他所畏懼無非兩人,周訪一死,還剩一個祖逖,如果祖逖將軍再出事,他必反無疑!”
晉元帝于是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