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洪武二十九年四月,清明節。
洪武皇上朱元璋再次設臺祭祖,這也是他人生當中最后一次,如此宏大的祭祖。
祭祖儀式莊嚴肅穆,朱元璋站在高臺之上,目光凝視著遠方。他回憶起自己一生的征戰歲月,心中感慨萬千。
隨著祭祀的進行,朱元璋的身體逐漸變得虛弱。但他依然堅持完成了整個儀式,向祖先表達了自己的敬意。
儀式結束后,朱元璋回到宮中。他深知自己時日無多,便開始思考皇位的傳承。
此時的大明王朝,有且只有一個人被視為合法的繼承人,那就是皇太孫朱允熥。他的身份和地位決定了他將成為未來的皇帝,承擔起統治國家的重任。
這位皇太孫并非孤立無援,他的背后有著強大的勢力支持。單從目前明面上的力量來看,已經足以引起各方的重視。
在朝堂之上,一些重要的官員紛紛站在了東宮一邊。戶部尚書傅友文、禮部尚書李原名、吏部尚書凌漢、兵部尚書梅殷以及大理寺卿暴昭等都是堅定的東宮支持者。他們在政治舞臺上扮演著重要角色,擁有相當大的權力和影響力。
而在勛貴階層,情況也不例外。除了宋國公馮勝外,其他勛貴基本上都屬于東宮的鐵桿支持者。
這些勛貴在軍事和政治領域都具有一定的實力和資源,他們對皇太孫的支持使得東宮一黨的勢力更加強大。
這樣一來,皇太孫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其影響力也日益增強。
然而,這種局面也引發了其他勢力的擔憂和警惕。在宮廷斗爭中,各方勢力往往會為爭奪權力展開激烈角逐。
盡管皇太孫目前占據優勢,但未來的局勢仍充滿變數。
其他皇子或勢力是否會采取行動挑戰皇太孫的地位,還需要時間來檢驗。同時,皇太孫及其支持者也必須保持警惕,不斷鞏固自己的勢力,以應對可能出現的挑戰。
東宮內,跟皇上祭祖回來的朱允熥雙腳搭在桌案上,無奈地嘆著氣。
桌案,左邊是燕世子王大臣朱高熾,右邊是理藩院尚書曹國公李景隆。
李景隆從身后的王不移手里接過來茶壺,笑著給二人倒上之后,給自己也倒了一杯。
“您就是太焦慮了,皇上畢竟年齡在那兒擺著,我就不信天底下誰家的老人能有咱家皇上精神的。”李景隆也無奈的說道。
朱允熥搖搖頭,“景隆,你不懂,自從爺爺上次方孝孺案暈倒之后,我這心里就一直不安。”
朱高熾寬慰道,“殿下不必太過憂心,陛下洪福齊天,定會無恙。”
朱允熥看向朱高熾,“希望如此吧......對了,你家高煦那邊有什么動靜?”
朱高熾忙答道,“二弟還是老樣子,整日操練兵馬。”
朱允熥眉頭微皺,“他還是對王位這么執著......”
李景隆見狀,趕忙岔開話題,“殿下,燕王千歲畢竟也上了年歲,朱高煦也是得擔起燕家的重擔了。”
朱允熥在當初留下朱高熾之后,就許諾過朱高熾,將來他的王位要從燕藩之中獨立出來,也就是說朱棣家的后代里能有兩位正式的親王。
朱允熥心中明白,雖然現在看來自己繼承皇位的可能性最大,但其中變數頗多,不到最后一刻,誰也無法斷言。
朱允熥想了想又說道:“景隆啊,你這次出海打算要帶些誰?要去哪里?”
李景隆趕緊從袖子里掏出來自己的一份奏折,“回太孫殿下,請您過目。”
朱高熾見狀心里罵道:“你丫是他肚子里的蛔蟲啊!”
朱允熥接過奏折,看著眼前折子上陌生的地名,“景隆啊,這次沿著馬六甲出發你可有十足的把握?馬六甲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