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義激猴王 孫行者智降妖怪從丹道修真而言來看,寓意深遠。
仁主生,義主殺。殺以衛生,殺即是生。在丹道中,仁為生機之象征,義為除邪之力量。能生而不能殺,并非真正的仁。前行之時,孫悟空誅殺白骨,此為義舉,實則為能仁之表現。八戒卻誤以為非義,三藏亦以為非仁,因而冤遭貶斥。此乃內仁而外義之誤判,殊不知義即仁也。八戒感悟白龍馬諄諄告誡之誠意,追悔當初撲滅白骨之事,跪地懇請行者解救眾人于倒懸之境。此乃以義釋仁者之囚,使其復任關鍵之職,得以專掌生殺之權。故小龍曰:“他是個有仁有義的猴王,管情拿得妖精,救得師父。”以仁義言之,則為大道運用之開端;以金木言之,則為丹法相生之奇妙。一陰一陽,一夫一妻,顛倒配合,而不可暫離。金,象征義;木,象征仁。木戀金而順義,金愛木而行仁。二者互相為用,方能合成正果。此乃本諸一性,自配元神,雖曰兄弟,實同一氣;雖曰妖魔,實共五行。若能斬絕塵緣,還原歸本,便可達至大覺之境。
仁義之道,惟信為主。在丹道修行中,人之于信,猶如水火金木之于土。水火金木無土則無由生,人而無信則無以立。行者拒絕八戒而不行,是厭惡其言之不實。言語一旦不實,則無法成就契合,難以善用行藏之道。故小猴奉猴王之令,道:“那八戒不大老實。”怒而將其拿回。美猴看菩薩之面,道:“我且不打你,你即老實說,不要瞞我。”不老實,即不信;老實,即信。此與公主寄信之信相互照應。言除魔返正之道,務必真心實意。唯有此一信,方能為之轉旋,切忌弄虛頭、施狡舌。
行者道:“老孫身回水簾洞,心逐取經僧。”此乃忠臣去國,不忍一日忘君之寫照;大圣歸山,豈忍一日忘僧!可見前之不去,非其本心;拿回八戒,正思同往。八戒兩邊亂張,道:“看看那條路兒空闊,好跑。”此為何意?八戒已逆知行者捉回之意,故作直言無益之態,不如作乘空跑回之狀,以激其速發誠心。此乃假擬虛影,以勾取真神之妙法。
提及黑松林金寶塔放光;寶象國三公主寄信;黃袍怪變俊俏文人,入朝與國王認親,把師父變作老虎;白馬說:“師兄是個有仁有義的君子。”這些情節言語,而行者自不覺勃然怒、怦然動矣。然非一激,行者難以即行。為何?貶逐行者,乃唐僧之命;而請行者回歸,非唐僧之命。猶如為王留行而未可暫留。故得妖精一罵之激,行者若為除魔而出,非為救僧而出;若為己仇而出,非為僧難而出。雖無唐僧之命,亦可行。故行者即佯信以自決曰:“不是我去不成,既是妖精罵我,我和你去。”此大圣出處之光明,權宜之妙用,而迥不由人也。
大圣徑出門來,群猴攔住,特意曉諭道:“我保唐僧這樁事,天上地下都曉得。他倒不是趕我回來,倒是送我來家自在耍子。”蓋今此一出,又似為天上地下任此大事,而非專為己為僧。前此一貶,又似唐僧愛我而故貶我,逸我而非勞我,真義精仁熟而不可以轍跡求也。行者下海凈身,乃是洗心滌慮;八戒識得行者是片真心,更無他意。此時金木交并,而信行乎其間,何事不濟哉!
在丹道修行中,此回故事啟示我們,仁義之道相輔相成,殺以衛生,義即仁也。信為仁義之根本,真心實意方能成就大道。修行者當如孫悟空一般,雖歷經挫折,仍心懷取經之念,斬絕塵緣,還原歸本,以達大覺之境。同時,要善于運用權宜之法,在面對困境時,以智慧和勇氣化解難題,實現修行的目標。
寶象國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神秘而奇幻的西域大地之上。
遠遠望去,寶象國的城墻高大而堅固,灰色的磚石在陽光的照耀下散發著古樸的氣息。城墻上旌旗飄揚,守衛的士兵們身著鎧甲,手持長槍,威風凜凜地站立著,警惕地注視著四周。城門高大寬闊,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