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交戰(zhàn)。二郎神取金弓,安上銀彈,瞄準九頭蟲,果斷射出。那銀彈如流星般飛向九頭蟲,哮天犬也不甘示弱,猛地攛上去,一口咬下九頭蟲的一個頭。九頭蟲負痛,慘叫一聲,驚慌失措地逃生,徑投北海而去。
孫悟空靈機一動,變作九頭蟲的模樣,大搖大擺地進入龍宮。那公主不疑有他,被孫悟空騙出了寶貝。就在此時,豬八戒瞅準時機,一耙打死公主,成功奪回了舍利子。
最后,孫悟空和八戒謝別了二郎神和梅山六兄弟,帶著舍利子回到祭賽國。國王見寶貝失而復得,大喜過望,連忙下令將舍利子重新放在寶塔上。國王又再次設宴感謝唐僧師徒,祭賽國上下一片歡騰。
在這一回中,孫悟空、豬八戒與九頭蟲的戰(zhàn)斗驚心動魄,他們展現(xiàn)出了非凡的勇敢。而聯(lián)合二郎神等群圣除邪的過程,更是凸顯了他們的智慧和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他們齊心協(xié)力,最終成功獲得寶貝,為祭賽國解決了大問題。所展現(xiàn)的情節(jié)蘊含著深刻且豐富的修行啟示。
繼續(xù)閱讀
首先,道絕非僅僅通過虛幻的領悟便能獲得,實實在在的修行功夫才是關鍵所在。而修行的起始要點,首當其沖便是對眼睛的掌控。正如《陰符經》所云:“其機在目。”《正道百字訣》亦言:“真常須在目,在目氣隨精。”無論是《易經》中的“仰觀俯察”,老子的“觀徼觀妙”,還是佛教的“靜觀止觀”,乃至顏回復圣在“四勿”中對眼睛控制的高度重視,臞仙著述“三要”時以目為樞,皆強調了眼睛在修行中的至關重要性。然而,世間之人往往辜負了上天賦予的這雙寶貴眼睛,空有兩眼卻使其成為修行的阻礙與遮蔽。他們或是隨意亂看,或是偷偷窺視,全然不能深刻洞察與仔細觀察,就如同祭賽國那些“肉眼凡胎”之人,根本不知上仙、古佛、菩薩其實就在眼前。
孫悟空,這位擁有火眼金睛的大圣,為何還要借助兩個小妖來做“眼睛”呢?“把兩個小妖帶去作眼”,明確地揭示出修行首先要下的功夫就是牢牢把控好兩只眼睛。大圣拔下毫毛可變刀,可此次卻偏偏將金箍棒變成一把戒刀。“一割妖耳,一割妖唇,撇在水里,說我齊天大圣在此?”此舉意味著在修行的行動中,必須秉持一定的道理作為戒律。讓耳朵不聽妖邪之音,嘴巴不說妖邪之言,使兩眼進入碧波潭而不被遮蔽。戒動、戒耳、戒口,歸根結底都是為了戒目。其目的就是要讓眼睛專注,讓真正的上仙齊天大圣之本性顯現(xiàn)于此。
當兩個小妖報道:“禍事了”,這無疑是一種告誡。然而駙馬卻笑道:‘泰岳放心”’,顯然是對告誡的無知與忽視。駙馬手持一柄月牙鏟,叫嚷道:‘是什么齊天大圣?我偷寶貝,與你何干?卻無故傷我頭目,又上我寶山廝鬧!’這里的“明”字,代表著日月的力量。眼睛明亮之人恰似日月。可如今駙馬所使的月牙鏟,乃是勾月的偏光,這使得他的眼睛不能識別大圣,反而埋沒了寶貝,錯誤地看待寶山,甚至認為控制眼睛是對自己的傷害。
孫悟空言:“賊怪甚不達理!我雖不受王惠,你偷他的寶貝,僧人是我同氣,我怎不與他出力辨明?”此乃表明樹立德行并非源于感恩,施行功德也絕非僅僅為了自己。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這才是真正的明。大圣先揮一棒,八戒隨后筑一鈀。那怪九頭,轉轉都是眼。這深刻地暗示著如果不能借鑒前人經驗而知止,又不能顧及后果而知戒,即便眼睛再多,又有何用呢?
那怪現(xiàn)了本象,極其兇惡。八戒問道:‘是甚血氣生此禽獸?’正道有云:“禽即獸。”禽類有兩翼,獸類有四足,為何說它們相同呢?《禮記》中記載:“猩猩能言,不離禽獸。”獸類兼具禽類的特點。這個九頭多目的怪物,究竟是什么樣的禽獸呢?禽類兼具獸類的特點,極力說明它絕非人類,而且不是一種禽類或獸類能夠簡單形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