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丹道修行之中,有的人以殺一萬僧人來作為一種象征(暗喻錯誤的、負面的行為),而這里則是以齋僧萬人作為名義(表面看似是善舉,但其中也有復雜之處)。對于修道的人來說,必須要仔細觀察、用心識別。要依靠那些有著大的德行度量、大的腳力(可理解為能力、定力等)的人來作為護法,切不可隨意炫耀自己的資財,因為那樣做往往會給自己招來災禍。
在這一篇章的開頭部分,“唐僧問徒弟們說:‘這里又是什么地方呢?’孫悟空回答說:‘不知道,不知道。’”這兩個“不知道”,其實正是關鍵所在(引導人們去思考世間的復雜與不可測)。因為人心是難以揣測的,而且世間之事變化無常。就像那老虎坐在門樓之處,卻有著齋僧的主人,難道僅僅因為是老虎所在之處就不可以去獲取食物(即不能因為表象兇險就放棄可能的機緣)?那寇姓的員外,并沒有打劫他人的行為,又何必因為他姓寇就心生懷疑與嫌棄呢?那老婦人先前不怕唐僧師徒的丑陋,還能識出他們是天人下界,可為什么后來態度前后恭倨有別呢?這就是人心難測的體現;那兒子一開始與父親有著相同的心意,也會倒身下拜,可為什么開始是善的而最后卻變得惡了呢?這就是世事無常的體現。
在這春盡夏初,正是天道開始亨通的日子,聽到那兩個人在閑談興衰之事,一定要用心關注、猛然自省。那銅臺府,可以理解為能夠與金(可象征寶貴的、精華的東西)共處的地方;地靈縣,是有幸能到達人杰聚集的地方。“引得街市上的人都驚恐不安,猜測懷疑,紛紛圍繞著爭著觀看”,這是在形容不善于隱藏自己的鋒芒、顯露出棱角,這種驚世駭俗的行為是很讓人畏懼的。當看到“萬僧不阻”這四個字的時候,就意味著已經找到了護法之人,那么離靈山也就不遠了。
令人害怕的是那些婦人小孩,一旦不合他們的心意就心懷嗔怒,搬弄是非,就像“穿針兒”、“小秀才”之類的,真的是如同綿里藏著針、看似是好的但其實是壞的。需要警戒的是,主人喜好名聲,高高地懸掛著獎勵善行的匾額,賓客盈門,到處都在宣揚鼓樂之聲。張燈結彩、大擺筵席,揮霍金錢來夸耀自己的勝景,還以為這是尊敬師長、結交朋友的方式,卻不知道這其實是在開門揖盜,所以稱其為寇員外,其實是他自己招來的禍寇。大概是因為過度好客就會引起別人的注意,而那些心懷覬覦的人就會趁機而入;不貪婪反而違背了一些人的意愿,而那些心懷嫉妒的人就會銜恨。這就是所謂的“沒有貪婪之心尚且會被人原諒,過度歡喜必然會產生憂愁,眾多女子在閨房中爭寵,而獨自退讓的反而會招致憤怒”。寇員外喜待高僧,唐長老不貪富貴這一情節蘊含著深刻的寓意。
寇員外的款待
寇員外可視為世俗中善緣的象征。他的熱情款待在丹道中可類比為一種外在的“法財”,是對唐僧師徒的一種敬意與助力。然而,這種“法財”雖是善意,但仍屬于塵世的繁華與誘惑范疇。在丹道修行中,修行者在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外在的助力與誘惑,就如同唐僧師徒面對寇員外的盛宴。這是對他們心性的一種考驗,看是否會被外在的物質與情感所牽絆。
唐僧的不貪富貴
唐僧在此情節中不貪富貴的表現則象征著在丹道修行中對“真道”的堅守。唐僧的內心不為這些物質享受所動,體現了其對修行目標的純粹追求。在丹道里,修行者需要摒棄外在的繁華與欲望,不被功名利祿等所迷惑,保持內心的清凈與專注。唐僧不貪戀寇員外提供的舒適與富貴,是他明白這些只是暫時的表象,而真正的“大道”在西天,需要摒棄這些雜念與誘惑才能達到。
師徒四人的整體反應
從孫悟空對豬八戒的提醒、豬八戒雖有貪念但能克制以及沙和尚的沉穩來看,這反映了在丹道修行中不同心性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