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完成,但要把這構想付諸實際還有難度。”
這個國家雖有其獨特之處,不過若與自己的國家作比較,顯然還有不小的差距,畢竟很多知識體系都是由我們自己培養起來的。
何雨柱走向黑板開始繪制圖形,并對眾人闡述:“大家都了解牛頓的萬有引力學說以及磁場所蘊含的原理,今天我們要探討的技術正是基于這兩點……” 他的解釋深入淺出,眾人聽得如癡如醉,許多之前難以理解的問題也豁然開朗。
這項技術在何雨柱詳盡闡述后,展現出了極高的完成度。他進一步說道:
“想要準確把握整個地球的體積、重量及其與日月之間的相對距離等因素對引力強度的影響,還需要精確掌握磁力的作用規律。
為此我們需要設計一套裝置,用于持續采集上述關鍵參數。
當這些數據被集中處理后,便能進行復雜的計算……
進而能夠模擬并逆轉整個天體的運行軌跡,由此我們將能夠發現什么呢?” 一位觀眾頓時恍然大悟:
“逆向重力場、逆向磁場!”
何雨柱對此感到相當振奮,他說:“非常正確!就是逆向重力與磁場。由于這種效應是我們人為創造和調控的,因此可以靈活地調整其強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后面精彩內容!
當我們降低逆向重力到一定程度時,就能夠操縱物體的實際重量。你們覺得合理嗎?”
然而這類知識對于我們自己的同胞來說或許過于深奧,大多數人都難以理解。畢竟在現階段,國內識文斷字的人都屈指可數,遑論如此高級的科技理念。
——
而面對眼前這群專家們,則完全是另一回事。這些科技精英對何雨柱提出的概念反應迅速,理解能力強。
何雨柱接著闡述:
“若兩者的力度保持等量,則物體將處于失重狀態;
假如讓這一力量超過正常的重力作用,則會產生排斥效應,也就是推動作用。
即以地球本身的引力作為新的飛行設備的推動力源。
這個原理不僅涉及到了垂直方向上的施加力,同樣也涵蓋了周邊空間磁場分布所帶來的水平推動力。
這就是我們正致力于開發的反重力飛行系統的核心思想。
不過眼下仍面臨一項巨大的挑戰:如何實現這套設備在地球軌道中的穩定部署?
外層空間充斥著各種軌道區域,各條路徑間的相互作用與之前描述的物理現象類似。
在外太空某一特定點位,其他行星的吸引力與地球自身的重力之間能夠達到一種微妙的均衡。
將我們的儀器安置于這樣的一點,便可以通過這一自然條件為其持續供能,支持我們的科學活動。
這樣不僅能使計算效率大大提高,也能更精確地測量出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的重力及磁場變化情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計算,即可產生所需的對抗性效果。”
何雨柱的眼中充滿了希望,他講得滔滔不絕,一個早上都沒停。顧知秋忍不住提醒說:
“柱子,時候不早了,大伙兒都餓著肚子,要不去……”
在這里的多數人懂漢語,自然明白顧知秋的意思。自從踏上這片土地,他們的生活就像進入了盛宴一般,美食不斷。這地方的食物固然好吃,但似乎有一種更讓他們感到重要的東西吸引著他們。一位來自東北的人站起來說道:
“我說各位兄弟,現在還早,不如讓何雨柱同志接著分享!”
顧知秋看到大家聽得如此入神,甚至有人在做筆記,心里既感驚訝又擔憂。他不懂何雨柱所講的內容,但是看到大家如獲至寶的樣子,就知道那必然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而且從他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