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御史彈劾他們,雖然朱元璋的意思看起來像是留中不發,但只要稍微明眼一點兒的都明白,這極有可能是和當初蔣瓛的事情一樣,是皇帝陛下的投石問路之舉。
然而這種事,不發作倒是罷了,一旦出事很有可能又是一樁大案,沾之即死,況且傅有德和徐、李幾家關系并不算好,稍微親近一些的信國公湯和現在已經告老還鄉,正在中都頤養天年。因此滿朝文武對此也都保持了詭異的沉默。
徐欽心里雖覺得可惜,但也知道,這種事朱元璋心里其實早有定計,多說無益。
這些瑣事處理完之后,徐欽見時機成熟,于是在陸同知再次高呼“有事早奏”時,徐欽向右邁出半步,出班上奏。
“臣,錦衣衛指揮同知,徐欽,有本上奏!”等他大聲說完,一邊有中官下來將其奏本收上去,一邊有陸同知回“何事啟奏?”
“臣資行淺薄,幸蒙天恩,本應躬身謹言,慎聆圣訓。然近日觀京衛訓練之法,皆為流傳古制,百年而未變,而今火器大盛,乃千年未有之變局。臣曾聞昔黔寧昭靖王平云南時,曾創火銃三段擊之法,大破叛蠻象軍,故有所思,此等辟時之良策,豈能泯之?該當以此為基,思細慮節,以新法練新軍,輔以新銃,以為帝國之利刃,定四海、平八方,以為萬世不朽之功!”
徐欽說完,滿朝文武皆是倒吸涼氣。武將方面,大多知道一些相關的信息,然而還是覺得他這牛吹得有點大。文臣方面就更不得了了,絕大多數都覺得他是癩蛤蟆打哈欠,甚至有部分人已經是激奮不已,相信若不是朱元璋這位大佬在上面鎮著,估計早開始破口大罵,說不定還得朝他扔幾只靴子。
“嗯,徐卿編練新軍之意,倒是好的,只是這七策,看似簡單,要實行起來,怕是并不容易。眾卿以為否?”朱元璋早就知道大致情況,只是稍稍瀏覽了一下,便對群臣問道。
而群臣一時之間不解其意,都在下面小聲議論,卻無一人敢于馬上發表意見,畢竟這位洪武皇帝可不比別的皇帝,動不動就要殺全家的。
眼看皇帝陛下的臉色明顯多云轉陰,大家這才理出個頭緒,有想法的也自然就站出來了。
“啟奏陛下!臣以為此舉不妥。圣人曾云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昔日蒙元武功蓋世,然殘暴不仁,天下苦其久矣,此后多年烽煙不熄、荒戰相連、餓殍遍野,江南富庶之地亦是半壁涂炭,北方中原之地更是十室九空,非妄談矣!如今天下初定,圣君所為,當以與民休養、繁衍天道,陛下圣明、恭慈治世、萬民敬仰。況現殘元北遁,復為茹毛,將士用命,連番大捷,斷其筋骨,實不宜再大興刀兵!所謂富國強兵,先有富國,兵自然而強,縱觀古今,豈有先靡費強兵而后富國之理?故此議當待他日富國之后,再論不遲。”最終是新任的左都御史解敏首先出班奏對到。
這個情況既是情理之中,又稍出徐欽之預料。本來這種有利于武勛集團的事,反對的核心力量就是理論派的文臣,而都察院一向和武勛集團沖突最為激烈,由他們來打頭陣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不過倒是徐欽原先以為,在自己的突然襲擊之下,該是和自己不太對付的曹銘首先出招,趁機把自己噴得狗血淋頭的。
不過想來人家也不傻,滿朝皆知曹銘在蔣瓛案里面被自己搞得灰頭土臉,若是由他出頭,難免給人公報私仇的第一印象,也給了自己避實就虛的機會。然而由和自己原本沒有瓜葛的解敏出頭,那自然是就事論事了。
況且解敏的觀點也還算客氣,他只字不提這個方案的優劣。只是說經過元朝的殘暴統治和多年戰亂,百姓苦不堪言,正是該休養生息的時候,而且以現有的兵力,錘錘蒙古人就跟玩似的,沒必要再搞什么花里胡哨的東西,等日后天下富足安康之后,再來搞不遲。
當然,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