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會擴大養殖場,肉食品加工廠也建好了,還買下老的竹器廠,別的不說,肯定是要請人干活的。
請什么人都不如請自家人靠譜,外婆那邊的親戚自然是想要拉攏拉攏,爭取能搞幾個名額讓自己家孩子去干活的。
這時候農村人最大的夢想多是進城,仿佛“進城”這兩個字就意味著吃香喝辣,但是農轉非的難度太大,大部分的人家送禮走關系都沒有門路。
若是農村的廠子,轉不了戶口但是能就近賺錢也挺好的,比起自己做老板,更多的人還是希望有份拿固定工資的活。
尤其是鄭貴祥的養殖場下發管理新辦法之后,現在還留著的人基本都能拿39塊錢一個月,比鎮上很多工人收入還高,福利也不錯,大伙擠破腦袋的想到他們家找事做。
自己娘家人,穆曉云也是想能幫就幫,不過這事她也沒辦法答應,男人自己都沒把親戚安排到廠子里,她把娘家人弄進去似乎有點不好開口。
家里兩個女兒都能管事,穆曉云想女兒心軟能提一提。
想著外婆家那氛圍,鄭橘子也就覺得三舅家的人還稍微好點,其他人家的人看女兒那就是上不了桌的賠錢貨,她還真不想沾惹,萬一把人招來強行將她們好不容易把父母扭轉過來的觀念又扭轉回去了,那就虧大了。
她還是個孩子呢,這些事不歸她管。
至于鄭寒秋則在想別的事情,一開始就沒參與八卦話題,這會兒也沒多話。
穆曉云嘆了口氣,也沒多說。
過完年,石山竹器廠就正式開始營業了,主打的東西就三樣,竹席、禮盒和一次性筷子。
這時候村里很多人家都會一些竹編的手藝,想招人并不難。
切割和切片的機器鎮上的廠子就有,給了錢直接搬過來就能用,消毒、削尖和包裝的設備都是段志輝去找的關系弄來的。
華國人用筷子那是傳統,但世界上用筷子的國家并不多,能出口的國家就更沒幾個了,段志輝覺得這個東西當做出口貿易的貨品提出來就很奇怪。
鄭橘子則不是這么看的,聽說外國人喜歡草編、藤編啥的,華國很多地方都在打那些東西的主意,看起來一個草編賣的錢是不少,但真正能搶到單子的極少,內卷得厲害。
竹子真要加工得高大上,除了要有厲害的手藝人,還得有各種加工工具來處理原料,他們現在沒這么多設備,不如先走條容易走的路。
內卷這么久,她就想在新賽道上吃第一塊蛋糕。
“這事我也不是有絕對的把握。”鄭橘子也很無奈,她也是想利用低成本來進行大膽嘗試,“市場沒有調研的途徑我也不知道日本對竹筷子的接受度,不過他們那里的人很喜歡使用一次性筷子就是了。”
記憶里,日本主要進口的是樺樹之類的軟木筷子,能不能接受竹的也是未知數,但她相信這個賽道就她一家在跑,還是很有機會的。
實在不行出口轉內銷,筷子作為國民餐具也不至于沒有用武之地,尤其是擺攤文化里面小吃永遠是必有選項,一次性筷子肯定有用武之地。
段志輝能說什么?他見過去“千里馬”奔跑,自然還想她能再創奇跡,更何況——段志輝想到她姐,他們家還不只有一匹千里馬。
左右是市里到現在都沒找出一家能干出口的廠子,鄭家折騰也不用鎮上出錢,就弄幾臺機器有點麻煩,其它的都不是啥難事,段志輝還是很愿意幫忙的。
轉眼學校開學了,除了賺錢學生最重要的事情還是學業。
劉英賣完那些襪子后家里的存折有不少余錢,就沒準備上學期間再做買賣。
她是班上的尖子生沒錯,但是想要考好的學校還是需要下更多的功夫,以前她就想混個初中文憑,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