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維陽說是來見鄭橘子的,結果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跟鄭老太太說當年,兩個一把年紀的人將曾經共同認識的人一個一個拿出來說,說著說著還時不時的抹了抹眼淚。
鄭家在本地也算得上大戶了,在這幾十年的時間里,老的少,死的多,長壽是件好事,但是長壽面對的往往是更多的生離死別。
這么多年過去,曾經嘮叨自己的長輩們,跟自己長大的同輩們,還有那一點點大的小毛頭們,都一個個的在時間的長河里離開了。
以至于像鄭老太太家這種不是很親的親戚居然已經成了了關系最近的親人。
鄭老太太何嘗不是如此,自己的兄弟姐妹們都已經沒了聯系,大部分都已經陰陽兩隔,男人的兄弟姐妹連著男人都已經不在了。
不過她比鄭維陽強的是她還有孩子,兒子、孫子、曾孫,人生還有很多很多的血脈親人,在她的人生中,感覺還是滿足的,甚至還有些竊喜。
以至于鄭維陽想要過繼一個孫子去,鄭老太想都沒想就答應了,她有好多個孫子呢,若是能用一個孫子攀上一個大官也很劃算。
答應之后又后悔了。
她兒子是多,但除了老大,另外幾個孩子的兒子并不多。
四個兒子三個下面都是獨苗苗不可能過繼的,不然這兒子也就別想要了。
也就老三有兩個兒子,但兩個兒子都已經結婚成家了,也不知道他們愿意不愿意,老三愿意不愿意。
鄭維陽來的時候是沒有這樣的想法的,他回來只是了卻最后的思鄉之情。
既然已經是孤家寡人的命了,有一個繼子將來為自己處理后事就足夠了,他的血脈親人都已經沒有了,他也沒往那個方面想。
但是他聽說了鄭橘子的各種事跡,也看到了這個鮮活的孩子,加上鄭老太太說起孩子就神采飛揚的樣子,那種骨子里的傳統思想又忍不住的冒出來。
華國的傳統就是這樣的,對血緣關系總是多幾分的看重,尤其是年紀大了,誰不想有幾個血脈親人在身邊呢?
鄭老太太的孫子們總歸是跟自己有血緣關系的。
認過去與繼子一家相比都要多幾分親切。
“不用孫子,孫女也可以。”聽鄭老太太說出幾個兒子的為難之處,鄭維陽很適當的退了一步。
鄉下人確實注重傳宗接代,想要人家的兒子很難,但若是換成女兒應該容易很多。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看中的本就是鄭橘子,他就覺得這孩子對自己的胃口。
他身邊不少人家的孩子現在都浮躁得很,哪里有當年吃苦耐勞的精神?
一個個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有的仗著家里有點背景還吆五喝六的,就跟資本家的少爺小姐一樣。
今天雖然與鄭橘子交流不多,但吃了她做的飯菜就知道這孩子是個聽話好孩子。
在家有華國女子的傳統美德,在外也不拘泥古板,小小年紀就能做外貿生意,哪怕是在洋人面前也不卑不亢,他是真心喜歡。
“你是看中了我家橘子?”鄭老太太現在是真的后悔自己嘴快了,她這么多孫子孫女就小橘子最貼心了。
老二、老四都是賺了錢的人,聽話孝順也沒啥挑剔的。
但跟鄭橘子比起來,兩個兒子都得往后面站,她這輩子最享受的日子就是跟鄭橘子住一起的日子,若是要這個孫女她是真的舍不得給。
“她就一個女娃娃,又不能給你繼承香火,過繼給你也沒啥用。”鄭老太太言不由衷的拒絕。
她雖然是個鄉下老太太,不懂外國也得懂帝都啊,那是華國的首都,啥都是最好的地方。
加上鄭維陽還是當官的,以后工作上還能照顧她一二,可比跟他們在鄉下累死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