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有人在朝會上提及淮州的旱情,關于賑災的人選,各位大人爭論不休,隆慶帝不置可否,宣布退朝。
朝會后,汪公公親自去了一趟戶部,這一幕自然逃不過有心人的窺探。
將定遠伯帶進室內,汪公公轉身合上了殿門,即使是白天殿內也點著小兒手臂粗的牛油蠟燭。
“坐。”隆慶帝一身明黃常服,盤腿坐在南窗下,面前放著一托盤的糧種。
定遠伯躬身上前,一板一眼的行完禮,才坐到了小圓凳上“陛下。”
隆慶帝抓起一撮糧種“趙愛卿可還記得這個?”
定遠伯“回陛下,臣記得。這是寧安郡主特意改良的品種,種植此品種可將糧食的產量提高至原來的兩倍。也是得益于寧安郡主,這幾年運河沿岸的倉窖十有九富,倉窖的數量比之前多了將近一半。”
隆慶帝點頭,手指捏著一粒種子仔細端詳,聲音不辨喜怒“但是朕卻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再多的糧食也填不飽那群蛀蟲的胃口。”
陛下的臉色依舊平靜,定遠伯卻已遍體生寒,事涉漕運干系重大。
“依你看,癥結出在何處、何人身上?”隆慶帝繼續擺弄著手里的糧種,開口就是致命一擊。
定遠伯跪倒在地,冷汗津津“臣執掌工部多年,對于吏部的事臣知之甚少,還請陛下恕罪。”
良久才聽上頭傳來一句“你呀,也開始跟朕耍花招了。”
定遠伯不敢起身,跪著回話“啟稟陛下,實是漕運干系社稷安危,臣不敢妄言,若是有個萬一臣萬死難辭其咎。”
“嗯,這才是你,起來吧。”隆慶帝將托盤推到一邊“有話但說無妨,朕不治你罪。”
定遠伯站直身子,仔細斟酌用詞“運河沿線設有層層關卡,各地運糧的漕兵或漕丁每過一道關卡,就要被盤剝一次,此風氣不可長但是又很難根除,臣以為這是最大的難點。”
“你說的朕知道,朕可不是來聽你說這些的。”隆慶帝笑了。
定遠伯繼續道“所以,臣以為不若改河運為海運。”說完他頭也不敢抬。
“啪啪”兩聲,隆慶帝撫掌而笑 “朕就知道,趙端還是那個趙端,不枉你與朕君臣一場啊。”
“汪全,你去榮華宮說一聲,等會兒朕要去吃飯。”
汪公公來時,李貴妃正在帶人一一核對永樂公主要的東西,親自見了他“難為你跑一趟。”說罷讓身邊的大宮女送公公離去。
讓按照往日打的規矩備上飯菜,李貴妃沉思片刻,將物品單子和寧安寫的種植教程放到了小炕桌上,擺上筆墨。
隆慶帝來時見榮華宮一角擺著許多箱籠,走進屋內自己常坐的位置上,就看見了桌上的小冊子,習慣性的拿起來掃了幾眼“永樂找寧安要種子了?”
李貴妃取出信件“可不是,永樂這孩子就喜歡瞎折騰。”
隆慶帝點點頭,眼睛還盯著那本種植教程,眼中滿是笑意“寧安這孩子對誰都是一副熱心腸,朕看將她送去清心觀真是屈才了,這二十石良種不知又要給曹國帶來多大的風雨。”
李貴妃見陛下并不生氣,半是玩笑半是試探“陛下不生氣?要是讓那姓盧的知道了,估計又要嚼舌根子。”
隆慶帝將冊子合上,放好“曹國彈丸之地盛產強兵烈馬,但是人的劣根便是貪圖安逸,曹國尤甚。永樂嫁過去這些年,西南邊境少打了多少仗。看她要的東西還有我朝的經史子集,再過百年,朕真怕曹國盡是覃朝人。”
李貴妃笑的真心實意“有陛下這句話,臣妾就放心了,近來天氣雖然暖和了,陛下也要仔細身子。聽說五殿下又胡鬧了?”
說起小五,隆慶帝忍不住搖頭“他想一出是一出,中個舉人高興的跟什么似的,念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