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哥哥,他還是決定公平調解,耐心開導:
“好了,這有什么值得爭論的?
要是被其他小朋友看到你們打架,他們會嘲笑你們不團結的。
記住兩點:第一,說謊不是好孩子;
第二,無論誰先動手或還手,打自己的姐妹都是不對的。
姐妹之間要團結,否則就容易被欺負,明白嗎?”
“嗯,知道了。”姐妹倆乖乖點頭。
見她們態度良好,韓源從背包里掏出兩根棒棒糖分給她們。
拿到糖果的瞬間,姐妹倆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仿佛剛才的爭執已煙消云散。
韓源見氣氛緩和,才認真解釋起爭議的焦點:“‘爹娘’和‘爸媽’,既可以說是一個意思,也可以說不完全是一個意思”
見姐妹倆一臉茫然,韓源耐心地繼續解釋:“咱們國家的文字博大精深,每個字的偏旁部首不同,意思也可能不同。”
他蹲下身,拿起一塊石頭在地上寫字,一邊寫一邊講解:
“‘爹娘’更偏向古代的稱呼。
‘爹’字下面有個‘多’,象征著在家中干的活最多,擁有的權利也最多,家里大事都是爹說了算。
‘娘’字右邊有個‘良’,寓意生的孩子有良心,很聽話。”
“相比之下,‘爸媽’則更偏向現代叫法。
‘媽’字右邊有個‘馬’,暗示現在的母親很辛苦,為兒女做牛做馬,而兒女卻不太聽話。
‘爸’字下面有個‘巴’,意味著現在的爸爸沒什么話語權,只能當個啞巴。”
韓源總結道:“文字的變遷,從側面反映了婚姻中父母地位和子女教育的變化。
所以啊,你倆現在一點不聽話,媽媽很辛苦。”
這番既講理又教授文字知識的解說,讓姐妹倆聽得聚精會神。
講解結束后,她們撓撓頭,雖然有些深奧的道理還不太明白,但對這四個字的理解已經大有進步。
韓源站起身,走向廚房,從背包里取出烤鴨,向母親打聲招呼。
而姐妹倆仍蹲在原地,目不轉睛地盯著地上的字跡,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