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俱進。現代時代變了,要想和孩子能有效溝通,你得先走進人家的生活。我是八零后,身邊的不少同齡人還是喜歡站在高處,輕視現在孩子的想法,所以雙方不容易達成共識。雙方都得放低姿態,我覺得這的家庭生活有很大的原因,許多人當了家長以后,不舍得降低身段。請問,你有沒有用手機注冊個游戲和孩子們打一把游戲?有沒有說也去買一疊煙卡和孩子們交流?都沒有。等孩子大了,初中高中了,滿天飛的功課,壓垮了學生,家長呢?唯成績論,自己平庸,卻哭天抹淚的說孩子為啥不是年級第一?這不是胡鬧么?抖音毒雞湯太多了,什么最關鍵的是五年級,最關鍵是九年級,滿天這種垃圾視頻。其實父母有期盼是好事。但是你得根據自己的實力量力而行。一夫夫妻湊不齊個高中畢業證,要求孩子你得給我考北大。這不是胡鬧是什么?要求一個最普通的院校才現實。還有我覺得家長累,千萬不要傳給家里人,家庭成員之間的無休止內耗,會變成無休止的內戰。父母就是給孩子賺錢的,但是能賺多少取決于父母實力,同時也讓孩子明白,你可以擁有更好的,但是是父母能力不夠,希望孩子將來能有突破。而不是說“我都是為了你,要不是因為你…”這類話,其實會讓孩子有負罪感。誰每天聽這些能舒服?能保持不叛逆的心?父母辛勤一天回家,如果是爸爸幫媽媽摘菜,媽媽幫爸爸洗衣服,孩子能坐著無動于衷?夫妻兩人先要互相體諒,而不是指責。現代人都太焦躁,急躁。老想著立竿見影,總希望一下子成功。可惜成功之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我是開店的,經常接觸到孩子,我發現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和諧的環境,為啥體制內家庭的孩子都很容易上進?因為他們的父母回家說的都是有用的,增進家庭情感和凝聚力的話。體制內相對一些行業是輕松,但是他們就沒加班,沒內耗么?有的,就是他們不把負面的東西帶回家。所以家庭維持一中和諧情景。最后一點,我要說的還是家長們,能做到的承諾就兌現,做不到別瞎答應。君子言而有信。對孩子也一樣。和諧,一起和孩子互動,不要總是苦難教育,不搞愧疚式教育。孩子一定和你能聊到一起去!】
【少說話,少給錢】
【少說話,不給錢。王志文的一個電視劇人物說的很對: 在你沒有能力自己養活自己時,別談自主】
【言傳身教,其實身教的作用遠大于言傳,這個道理自己意會吧,看過很多現實中的父母抱怨孩子叛逆不聽話的,十之八九是父母自己立不起來】
【我開始認同 “性惡論”,對于有些孩子,身教也沒有用。你做的他會覺得你無知,固執。舉個例子,家庭條件不好的農村家庭,父母務農沒毛病吧,勤勤懇懇,辛辛苦苦。種地的都知道,趕上農忙,無論多熱也要做的。孩子會給你打上“沒苦硬吃”的標簽,這么熱的天不做不行嗎?你不是沒苦硬吃嗎?他不僅不幫你還要嘲笑你。老一輩講勤勞致富。我們這一輩講勤勞不一定致富,但至少窮不了。他們這一輩講,勤勞有個屁用。不知道他們到了社會上什么樣。很多人說00后整頓職場,真棒。固然職場風氣不好,但無論何時,核心都是人能夠提供價值才有收益。在網上看到太多太多的孩子,被互聯網一把雙刃劍刺的深深的,網上很多言論,需要特定的場景,但是很多未成年人卻作為了座右銘和一字真言,不停的影響著他們。】
【你這段話有個誤區,善于深度思考,接受人生挑戰,脫離舒適區,這和貪念欲望并不是等同的,真正有執念改變自己人生的人,恰恰是淡泊名利和欲望的人……】
【如果有機會誰不想過好日子,為什么很多人人到四十歲就沒辦法改變了呢?即使是富豪,如果只有農民的資源和人脈,是不是也無法變成富豪?所以不要以自己的處境去猜測他人的活法,你換成農民的身份,說不定地都種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