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里為著籌銀子吵吵鬧鬧的,就是朱應儉安排住下的人家也有些擔心主家會出不起銀子,徐家還真沒有備著這么多現銀,幸好常風就在鎮上,他聽了風聲就讓他們假意賣田當東西,到他那里去拿銀子。
徐氏算了一下賬,發現得付近五百兩銀子出去,心下嘆了一聲,暗想,這倒是個來錢的好營生,新帝莫不是算準了這個才發了這兵役?
說起來,新帝倒也的確有這個意思。
盡管國內大大小小已經打了好幾場仗,但是死傷并不大。
肅王那邊跟周邊駐扎的一些官兵都有些交情,他起兵后,他迅速占了兩城,便是里應外合打下來的。后來他也碰上了幾個硬茬子,他卻也不直接猛攻,而是采用圍困戰術,若是沒有軍隊來解圍,沒有補給這城遲早得降。
西北許多城鎮并不相連,駐軍也不多,駐軍主要聚集在邊塞七城,沒有皇令不得擅離,這也給了肅王占領城鎮的時機,待他一旦占領了通往邊塞七城路徑周邊的城鎮,七城沒了補給,也收不到皇令,便不再是威脅。
真到了那個時候,他還準備用糧草跟邊軍談條件,就是談不攏也可以賣個交情。邊軍不能動,只能拉攏,塞外還有許多虎狼之國等著從大乾咬下一塊肉來,要是邊軍沒了缺少糧草,大乾就真的要亂了。
肅王這一路雙方兵力損耗不多,慶王世子那一路卻不一樣。
慶王的封地除了漢族還有許多其他民族,那是大乾建國之初才占下來的地盤。第一代慶王到了這兒不久,便看中了一個蠻族女子,強納了她為妾。不知是他年紀本就大了,還是那蠻族女子嫌他是個老不休用手段教訓了,反正沒過多久他就死在了床上。
第二任慶王便說是這女子下了毒,對當地有過不滿的各族又進行了一番清洗,生怕擅長下毒的蠻夷對他下手。不過除了對蠻夷差點,他對治下百姓還是不錯的,把當地治理得還算不錯。可惜的是他也是個短命的,在位沒多少年就去了,換成現任的慶王繼位。
年少繼位后,第三任慶王把地方上的事交給了他父親挑出來的能吏,過著驕奢滛逸的生活。為了滿足他的享樂,封地內的百姓日子苦不堪言,尤其是非漢族的百姓。
這次慶王世子調的兵丁就是以當地各族的青壯為主,沿途而上時也不怕損耗,凡是被他占下的城鎮就會強征里面的男丁入伍,再狠狠地管教他們,讓他們乖乖聽命。
慶王軍中又有許多人擅長使毒,使敵軍死傷慘重。不過再怎么重,倒也沒有到立刻征兵的地步,新帝現下最大的損失還是郭義帶走的大軍。
為了這事,他在宮中發了很大的脾氣,還想拿郭家的親族出氣,不過最終忍了下來,心下是萬般不憤。他的確在坐上皇位之后狂放了些,可他都已經是皇帝了,這不是很應該,為什么成了九五之尊他還得隱忍脾氣,跟大臣討價還價裝好人,他們應該都怕他都乖乖聽令才是。
他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什么,哪怕現在局勢于他不利,他也覺得這是先帝留下的江山國庫空虛的緣故,只要朝中有了錢,糧草什么的自然也就有了,他手上又有這么多兵丁,又還可以再征,難道還怕占著一城之地的兩個小小藩王。前人什么七王之亂、五王之亂,不都沒有亂成,他有什么好怕的。
某次他在提到征兵時,底下就有個人給他提了用贖兵役的方式豐盈國庫。
大乾賦稅不高,這也是國庫空虛的主要原因,新帝去年雖略調了稅收,但先前年少收的稅卻不可能再問農戶去討。不高的賦稅之下,農戶手中定有些節余,讓他們憑白掏出來的他們是不肯的,可若是跟性命相關呢?
新帝一聽便覺得此計甚妙,還跟幾個心腹大臣商量定多少贖兵役的銀兩好,最終定出了三十兩。大乾前面數十年年歲都還不錯,沒有大的災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