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向文一是感覺,班級里面的學生是分層級的,這種分層級不是說確確實實寫在紙上被公認的層級,而是一種不同圈子學生之間心理上默默的認同。就比如,陳雨,張欣她們四個人,就是班級里面女生中最顯眼的,基本上班級里面所有的事情,都能看到她們的身影,從學習到日常的管理,她們出現在班級的各個地方,總的來說就是顯眼。和班級里剩下的女生不同,班級里的女生有的就像是透明一般,偶爾在課堂上被叫起來回答問題時宋向文才能意識到她們的存在。
而劉立洋和李兵,趙一凡他們,就是男生中最顯眼的那一撥,薛林和劉立洋是一二年級的同學,他們在一二年級就能玩到一起去,只是上了四年級之后在一起玩的才變少。在課堂上,這幾個男生是最活躍的,接話茬,回答問題,開玩笑,讓整個課堂的氣氛始終活躍。宋向文也是因為跟著劉立洋玩,也融入到了這樣的小團體當中,在課堂上或者是課下玩的時候,一直是男生里面引人注目的存在。
宋向文覺得這就是一種潛在的分層,性格的差異讓學生們自行親近跟自己性格相似的人,而多個性格外向而自信的學生找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在班級里面很活躍的團體。這跟學習有一定的關系,但是關系也并不大,陳雨幾個女生的成績都不錯。成績好受到的表揚就多,劉二姐就跟宋向文說,“什么人干什么事,學生的本職工作就是學習,學習好了不僅是家長臉上有光,孩子自己都覺得驕傲。”正是因為學習成績好,學生就會更自信,也更喜歡在班級里面展示自己的能力,就會吸引擁有相似的能力或者羨慕這種能力的人來和自己結識。
那個時候學校里會有一種團體叫做“社會人”,這是孩子們給他們起的名字,“社會人”就是一些成績并不好,班級倒數幾名,但是很自信,對自己的能力很有把握,所以并沒有因為成績而內向,反而因為幾個相同的人找在一起而更加自信。他們比較的不是學習,而是在學校里面的人緣,比的是誰打架厲害,這是他們擁有的能力,他們也熱衷于比較這種能力。
隨著宋向文上學越來越多,他就越發感覺這種潛意識的分層在每一個讀書階段都存在,也必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為什么存在呢?那個時候的他是不懂的,他也并沒有仔細地思考這種問題。那時候的老師綜合素質并不高,老師們會天然的喜歡學習成績更好的學生,在班級里面不允許學習成績差勁的學生去打擾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學習。就連學生的家長也會囑咐自己的孩子,不要跟成績不好的孩子們玩。那么首先可以說明的就是,這種現象的存在并不是完全學生內部自發的,必定帶有家長和老師這樣外界因素的干涉。
就像宋向文從小到大的過程中,班級里面有任職的學生,比如說班長、衛生委員、心理委員、組長這樣的職位,絕大多數都是成績好的學生擔任的。老師們,學生們,家長們在潛意識里面就會認為,一個孩子學習好,就代表他們的其他方面比如管理方面的能力是好的,就代表他們能夠做好除了學習之外的事情。成績不理想的孩子,學習都研究不明白,其他的方面大概率也就做的不盡人意了。
宋向文在曾經回顧自己許多的年求學經歷,他發現好像每個班主任,每個老師都會有這樣的想法,也許不會明說,但是他們的行為仔細分析卻有這樣的意圖。初中的時候,宋向文遇到了一個老師,他覺得是有打破這種規則的,這位女老師就讓班級里面所謂的“社會人”擔任了班級的管理人員,負責班級里面日常紀律的維護。這一做法反而有了奇效,“社會人”性格外向,而且脾氣也并不好,許多時候他們并不講道理,用拳頭說話,而班級里面的學生還真的怕這一點,所有有了那個學生的管理,班級里面的紀律還真是不錯。
在學生內部來說,他們是怎樣一步步的產生了這樣的分層呢?宋向文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