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小學二年級,宋向文學了這首古詩。什么是紙鳶?語文老師告訴他們,紙鳶就是風箏。
風箏是什么?大概是見過的,在電視劇里見過。宋向文在學到這首詩之前,還真的沒有放過風箏,也沒有見過身邊的朋友放風箏。他們這些農村的孩子,本來田野里是最適合在早春時節放風箏的,但是宋向文卻沒有在田埂的土地上見過。
大概孩子們都對風箏沒什么興趣吧。
宋向文有興趣。書本上的彩色圖畫,好些個小孩子,站在草坡上,草地綠油油,零星長出來幾朵花,開在草地上,比小草高上十幾二十厘米,和草一起,隨風略微傾斜。
幾個孩子,有的坐在地上,有的站著。草地上鋪上了一張毯子,上面擺滿了零食水果。語文老師是個大老粗,他說這些孩子在草地上吃東西,叫做野餐,沒什么勁頭。他說:“在外面就著風吃東西,怎么著,容易什么?哎對,容易拉肚子,你們別出去吃東西知道了吧。”
站著的幾個孩子,人手里面一個線車,連著長長的白色長繩,連接著飛在天上的風箏。
那些大多都是燕子形狀的,風箏后面裁剪出燕尾,還有的是菱形的,后面帶著長長的尾帶,隨風飄蕩。
孩子們臉上,掛著笑,不像是肚子疼,肯定是玩的很開心。
學這篇詩句的時候,正是早春的時候,編排課本的老師,在這里也用了心。
語文老師說:“這個季節,就是放風箏的時候,因為,風大,能把風箏吹起來,風箏,就是要乘著風,才能飛上天的。咱們同學,晚上回家,做完作業,就可以出去看看,或者自己買一個風箏,去放一下看看。”
當天晚上,宋向文就問在廚房灶臺前面燒火的宋召華,“爸爸,你知不知道風箏。”
宋召華戴著在工地上干活戴著的帽子,一只手拿著燒火棍往里面推柴火,聽到宋向文,臉上自豪的說,“當然了,我肯定見過風箏了。”
宋向文更好奇了,他怎么沒見過爸爸就見過了,“你什么時候見到的,你玩過嗎?”宋向文站在灶臺旁邊,看著宋召華的臉急不可耐。
宋召華坐直了身子,稍微伸展了一下后背,稍微想了一會兒,“嗯,我們小時候就玩,但是那個時候都是自己做的,都沒有去買的。去找點胡窗戶的紙,那樣的紙沾過油,結實。然后呢,去從家里弄點米,最好是糯米吧,找點樹枝,弄直,把紙卷著樹枝,做成個風箏的樣子。然后,再找點線,拴住了,就拿到田埂上面,拽著繩子的一頭,使勁迎著風跑,一邊跑,一邊松開繩子,慢慢,它就飛上去了。”
宋向文被爸爸的幾句話給說傻了,宋召華滿臉驕傲,掛著笑,一邊說,一邊還用手在比劃著拽著繩子跑的場景和做風箏的步驟。宋向文看到宋召華的眼睛里面,閃閃發光,有一只來自童年的風箏,正在他的眼睛里飛,飛過田埂,飛過鐵道,飛向天空,飛去遠方。
過了一會兒,宋向文竟然有些難過,他沒有玩過風箏,沒見過別人玩,不知道多好玩,聽爸爸說,肯定是很好玩的。
宋召華添了一把火進去,用棍子戳了戳,抬抬頭跟宋向文說,“等我,給你買個回來,你放放試試。”
宋向文可高興了,那幾天,每天都盼著爸爸回家的時候,帶回來一個風箏,大大的,他就去爺爺的果園那里放!
可是,爸爸好像被工作忙的忘記了。宋向文等了幾天,都沒見到爸爸帶回家的風箏,慢慢地,宋向文就不想了。初春的風漸漸止住了,他的盼望的心也慢慢止住了。
今年,他四年級,放完了清明節,還是初春的時節。風還是不小的,宋向文穿著外套都不敢拉開拉鏈,風一吹,衣服就容易亂飛,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