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行文化大院,在陳屯小學出校門向南走,走過了十字路口,再走個一百米的道路右邊。
這個名字從宋向文來到了陳屯小學就已經聽說了,遠行文化大院,通俗的來說,就是一個開在陳屯村里面的大托管。
規模大,好幾個班,整個機構租了一個大的院子,裝修成了幼兒園一樣的風格,不僅僅接收小學的學生,幼兒園的甚至是初中的都要。
每年到了快放假的時候,無論是時間長的暑假還是只有一個月的寒假,遠行文化大院的人都會來陳屯小學門口發傳單。有幾次都進入到了學校里面挨個班級發,一個學生一張。
上面的介紹確實十分吸引人,規模大,學生多,院子里面滑梯、秋千、籃球場一應俱全有很充足的娛樂場地。食堂的飯菜也是不錯的,傳單上的圖片看上去要比陳屯小學的高上好幾個檔次。
而且最讓他們這些孩子看重的,是傳單上面說,只要是報名的同學,就能一人獲得一個書包、一個籃球和許許多多的學習用品,筆、本子啥都有。
能跟同學每天見面不至于在家里被家長看著,而且伙食還不錯,還有這么多的小禮品,第一次看到傳單的宋向文眼睛都看直了,這個世界上原來還有這樣的輔導班。
輔導班他上過,上二年級的時候,村子里那些天總是有一大幫子孩子從自己家前面的街上走過去,吵吵鬧鬧的,大多數都是宋向文這樣的同齡人,少數大孩子。
宋向文注意到了好些天,發現他們每次都是成群結隊地走到二爺爺家東邊那個胡同的一戶院子里。
宋向文就問劉二姐,那是干什么的,怎么那么多人都去。劉二姐天天上班也不知道,就記住了這么個事情,逢人打聽了一下。
原來那就是個輔導班,開辦輔導班的是兩個女大學生,暑假在家沒什么事情,就在村子里辦起來了一個針對小學的輔導班,小學的知識簡單,她們能教的了。來上課的,都是村子里面熟人的孩子,價格便宜還能學知識,跟著的還是村子里面在眼皮子底下長大的大學生,家長們也放心。
宋向文一開始對于這個輔導班是不感興趣的,能在家里玩誰樂意去被人看著學習。但是一天一天的,一大幫子孩子嘻嘻哈哈的從門前的街道走過去,宋向文聽的感覺心里面癢癢的,在心里面想著難道真的這么有意思?上輔導班這么好玩?
于是乎宋向文跟劉二姐說想上輔導班之后,就自己抽了天下午,估摸著他們快要結束的時候,跑到二爺爺家門口,躲在墻后面看著學生和兩個老師從院子里出來。瞅準時機,跑上去跟老師說他也想上輔導班,這也是宋向文第一次上輔導班。
這個輔導班就沒什么意思了,一個農家院子,每天除了上課就是背書,周圍的人他還大都不認識,而且他開始上的時候,輔導班都進行到一半了。還沒來得及跟同齡人玩熟,輔導班就不開了,沒啥意思。
看到這么個高大上的,確實會在心里面有一些震撼。
震撼歸震撼,但是宋向文卻沒有想過去這個地方上輔導班。陳屯離家遠,到了駐村就沒有公交車了,一來一回不方便,第二點就是,確實挺貴,而且校車另外拿錢,就更貴了。
能來遠行文化大院吃飯,宋向文心里面挺激動的,他只在傳單上見到過,還沒有真真切切地走進這個地方。
大院再大,也不能跟學校比,因此,那段時間,陳屯小學開啟了錯峰吃飯的新政策。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十一點十分開始,陸續排隊吃飯。等到宋向文所在的五年級下樓站隊的時候,就已經到了十一點四十了,他們要比平常多上了十分鐘的課。
下了樓,排好隊伍,第一天班主任是要帶隊的,跟著李老師走出校門,沿途隔一段距離就站著老師,這是個大工程,全校師生去外出就餐,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