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斯特艾瑟”大陸的最東邊有“大華”這么一個國家,面積之大直至大陸最中間,面積遼闊,國力強盛。
但是在過去的幾千年里這里這里每有個四五百年就要發生一次戰亂,有的時候是幾個國家,而有的時候就要波及半個大陸,各種各樣的聯盟也是成立了又瓦解了,一直都呈現出一種分分合合的趨勢。
在這幾千年的歷史洪流里呢,有那么幾股勢力,有的是從古至今經久不衰,有的是外來物種卻后來居上,還有的是依靠信仰生生不息。
首先是從幾千年前就一直繁衍在東大陸上的“中原國”也是這座大陸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
其次是在最近幾百年里從大陸的西邊遷徙過來或者說走海路過來的殖民大聯盟“訥”他們在東大路上和“中原國”進行過長達幾百年的戰爭,一直都在伯仲之間。
最后一個,其實確切來說他們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或者勢力,他們的誕生來源于東邊大陸上的九個主神,相傳他們是遠古時代龍神的后裔,在最早的年代里這九個主神守護這東邊大陸和其他地區的主神們對峙,保衛土地的安康,九個主神性格迥異,但是卻有絕對的神威,久而久之就有不少人開始崇拜追隨這群擁有永恒生命和大智慧的主神們,因為為龍族后裔,所以教徒們把主神叫做“九龍子”自己的教會取名為“九龍教”。
“九龍教”一直都是中原國最大的教會之一,甚至有很多位皇帝都是“九龍教”的教徒。
在長達幾百年的兩國對峙中,“九龍教”思想就漸漸的開始隨著商業慢慢滲透入“訥”然后迅速的擴大,最后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
兩股勢力中有半數以上的人擁有共同的信仰,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波及到了兩國戰爭的走勢,最后“中原國”的皇帝和“訥”的盟主下定決心,進行了一次歷史性的會面,在這個會議上他們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最后達成了共識,由中原國負責“人口”;“訥”負責“貿易”;“九龍教”負責“制度”三個勢力互相約束也互相交融,成為了“大華”聯合國。為了減少摩擦和區分文化差異,把領地劃分為九個洲進行管轄,每一個洲派遣一位龍族干涉管制,每年都會有九龍子、皇族以及“訥”盟主進行一次集團會議,鞏固這種聯合制度的延續。
在這種制度的管理下,“大華”已經在“伊斯特艾瑟”大陸上度過了近百年的和平。
在九州中的“京洲”相比開放的聯盟商會或者說“九龍教”教徒,這里的大部分人都是“中原國”派的,所以皇族的府邸就坐落在這里,也是這個洲的最高轉掌權者。
在“大華”的制度里,中原國負責人口,人口制度中也包括教育,和別的洲的學校不同,京洲的學校除了基本功課之外,還有一個課程是別處沒有的,那就是半個月一次的“聽政課”。
“中原國”一直都有“垂簾聽政”這一說法,甚至還有“廷尉”這么一個官銜,就是為了耳濡目染政治走向,每年一次的年會當然是不能隨便聽的,但是光是皇室的“早朝”卻不同,不光是有電視轉播,在九州的電視頻道上都有,在“京洲”轄區內的學生們就有了近
水樓臺的特權,他們每個月都有一次親臨現場的機會。
不過說是早朝,不過大多都是一些轄區內部一些比較瑣碎的事情,很少有涉及到國會層面的大事,當然了就算是有也不可能就這么和他們說去。
“聽政課”一般是在早上五點開始,一直要延續到上午九點,對于學生們來說一個月一次的這個課程很多時候都是對自己意志力的煎熬。
“考啥不要考皇室。”你想想工作日每天三點起床上班匯報工作是一種什么體驗?
而且進宮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學生們起個大早到廷前端坐,然后聽里面的人談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