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來往身上比劃。
其實這個年代,擺攤賣東西的大多是沒有正式工作,卻又不得不想法謀生的窮苦當地人,大部分人是看不上干這種后世稱為個體戶的。
而且國家政策也沒有完全放開,售賣些不值錢的小玩意,有人來管就扔下東西撒腿就跑,即便被抓到也不是啥大罪過。事實上,這兩年已經沒人再抓這些了,不敢明目張膽買東西,還是前幾年的恐慌意識在起作用。
看到這些,馬振東同志走南闖北的經驗就起了作用。買這些東西吸引不了人,得弄些地方特色,京城不常見的玩意過來才行,比如川省藏區的絲巾、牛角梳,云省的實木抓撓,蘇省的刺繡、團扇等等,不過廣市那邊的新式衣服可以賣的,不過得弄得抓人眼球才行。老媽汪彩菊看著眼前這些,也是一臉的躍躍欲試。
公母倆回到出租屋,馬振東拿出隨身通訊本,里面記錄著全國各地的客戶(朋友),各行各業都有,有電話的準備打電話,沒電話的就馬上拍電報,讓他們發東西,同時郵局匯款。
繼續閱讀
幾天內,馬振東買了一輛嶄新的人力三輪車,花了小三百,又讓老三托人買了一輛永久牌加重自行車,從旁邊工地買了一個鋪板,還順帶要了幾根鋼筋,一小捆八號鉛絲。
鋼筋找人焊成框架,自己動手制作了一堆衣架,打磨光滑,免得勾絲。還從五金店買了一片養殖用的網片,到時候戳著放在三輪車旁,掛些小物件。
又過了幾天,各種小物件陸續到貨,馬振東騎著三輪,老汪同志騎著永久,帶著飯盒,奔向了秀水東街。
這幾天,兩口子抓住老三過來的時間,應急學了些簡單的英文單詞,比如一到十,百,多少等等,音發的不太準,不過大概意思對了,老三英語也是一般,教不了太多東西。
來到秀水東街,找了個以前人流多的路邊,把三輪車停好,拉好手剎,東西先卸下,飯后把床鋪板橫放在三輪車斗上,鋪上紅色絨布,一頭擺上各色絲巾,一頭擺上梳子癢癢撓之類的小玩意。
三輪車靠背處支起兩根木棍,把網片拴在木棍上,網片上掛滿了各地發過來的手工藝品啥的。三輪車旁立著鋼筋焊的框架,把從廣市發過來的新潮衣服用衣架撐著,整整齊齊掛好,然后做好了營業準備。
旁邊的擺地攤的,還有之前那個騎三輪的,眼光都看過來,目光中似乎若有所思。
擺好了東西,兩口就抓緊時間打開飯盒,吃上了香噴噴的蛋炒飯,剛吃完,陸陸續續出現了中午下班的人流,但明顯沒有傍晚人多,不過,也陸陸續續開始賣出了東西。
到了晚上,人流更多了,老馬夫婦攤位前的人明顯更多,只聽得一陣“號碼池?”“非附體”“rmb”“nonono,到樂”“nonono”“for--欸特““ok”之類的雞同鴨講,慢慢達成一致,急得兩口滿腦袋冒汗。
不過,練攤的生涯也就這樣慢慢開始了。有時,老馬同志還會出趟差,去廣市選衣服,去其他地方進點特色商品啥的,有的去過一次就好,以后就電話或電報聯系,發貨匯款。更多時候是老汪在擺攤,老馬選貨、取貨等。
生意越來越熟練,收入也低調的暴利起來。想想看,到貨三塊五的絲巾能賣到40,還是美金,多少倍利潤?當然不全部如此,不過因為商品獨特,十到二十倍的利潤是有的,還是因為新奇,所以兩口的生意越來越火爆。
難道你還想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