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海區全域,除了港口地區還保留了部分老建筑,用于辦公之余安置從巫蘭拉過來的各種工程師以及技術工人外,從10月份開始,除了少部分符合規劃而暫時讓人臨時集中居住的,其余的大部分建筑開始按規劃方案進行分段拆除,現在整個海區最多的是臨時工棚,最多的也是從內地緊急調集過來的工人以及并不先進的有限的一些設備。
而施工設備現在哪家強?在鳳龍重工還沒投產之前,肯定是和馬龍處于關系融洽期的東芝集團呀,先購買大批挖機、鏟車等過來,還從他們那里貸款,讓他們賺上兩份錢。
然后把這些機械設備,以及鳳龍汽車生產的重卡,以預付款的形式交給這幾家大的建筑單位使用,至少加快了進度,提升了施工質量及安全生產能力。
可能有些人會奇怪:要說生產機械設備,鳳龍集團汽車飛機輪船都能研發生產,還不能生產這相對簡單的施工機械?
當然能生產了,不過產品方向不一致,人家施工設備作為專用設備,已經在此行業深耕多年,積累了大量成熟經驗,尤其在精密件及液壓系統上,有很多先進的技術。
自己研發可能需要好幾年,還要在使用中不停試錯、改進,而若直接引進消化吸收后,可能一兩年就成避開很多坑,甚至反向研制出更為先進的東西,同時研究成果還能應用在其他行業中。
畢竟老鵝的東西,以前講究一個傻大黑粗,結實抗造,若是能結合人家小日子的精密細致,豈不兩全其美,互相促進?
再有,前文說過,鳳龍集團已經有了鳳龍重工,只不過還沒正式投產而已,工程進度需要,先買點兒又能花多少錢?趁著沒上凍,先多干點兒他不香么?
這下子,從南邊海參灣開始,往北到勃利,然后到廟街,以及庫頁島上的城鎮,都開始了大拆大建工作,鳳龍航空的運輸機就跟上戰場一樣,運送一批批的人員裝備從內地到海參灣、海島。別說,這里的機場建設的還是比較多的,倒是方便了鳳龍這個能調動眾多飛機的所有者。
為了便于監督以及統一調配,馬龍把置業袁世強也給按在這兒待了一陣兒,然后緊急從東大、同大以及自己母校招聘了幾名規劃、建筑、土木的研究生過來,先培養,再使用。
到了10月中旬,非常規巨船在幾艘護衛艦的陪伴下,抵達海參灣的一處專用維修碼頭(軍用),至此,兩艘巨船以及其他的配套船只全部就位,再加上用民船運過來的攻防設備,巨船可以繼續建造至正常使用狀態。
就在巨船入港的第二天,烏蘭和鳳龍集團公開了買賣協議,就是現在已經交付的某些遮擋不了的東西,之余暗箱操作部分肯定不會公布。這下某些人想要阻攔也做不到了。
而最早用飛機接過來的那些原來就是這兩艘船的工程師及船廠工人及家屬已經正式入籍海區,而且就近安排在維修碼頭附近居住,等巨船一到,這班人馬,以及馬龍從內地“借調”過來的相關人員就開始了建造及部分改造施工。
與此同時,船廠的另外兩條大型船塢,同比例的另外兩艘巨船也開始了分別對這兩條巨船的模仿復刻,或許等這兩艘巨船正式完工時,復刻的兩艘船也應該建的差不多了
這是一個抄作業的過程,不過抄作業還有“原版老師”指導著抄,還能帶著你分析哪里因為成本或是其他原因做的不好,可以改進,請問這種機會除了這里,哪兒還能碰到?
所以有時你看到某一條某兩個公司之間產生了交易,可能背后隱藏的內容比交易本身更為豐富,而表面交易只是個由頭或者幌子而已。
而艦載機和白天鵝等飛機則沒在這里,直接進到了海區內地一個隱蔽的機場,進行整備維修,從巫蘭過來的工程師和內地調來的“維修人員”也已經開始了日常保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