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警方也很難查證。
我只能說波洛的這些推理很有意思。
可波洛只是輕輕地提醒我,明早警方會得到一切真相。
希望到時候不要讓我姐姐為難。
他給我提供一個小建議,比如說,服用過量的安眠藥。
我知道游戲結束了。
我最擔心的,還是我姐姐卡洛琳。
雖然她很八卦,而我們又經(jīng)常拌嘴。
但我知道,她是我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家人。
我的死必然會讓她悲痛萬分。
但時間,總會沖淡悲傷。
所以,我寧可死,也不想讓他知道真相。
是的,我就是那個因為投資失敗,一直敲詐弗拉爾斯太太的人。
我也是那個殺死羅杰的兇手。
正如波洛所說,擺在我面前的只有一條路。
那么,就讓安眠藥為這一切畫上句號吧。
如果赫爾克里·波洛沒有隱退到我們這里種南瓜就好了。
整個故事巧妙地圍繞著謝潑德的視角緩緩鋪陳。
從波洛的神秘登場,到謝潑德自然而然地成為波洛的得力助手。
這一系列過程中,所有讀者竟從未對謝潑德產(chǎn)生過絲毫的疑慮。
這并非讀者們智慧不足,而是他全然被許參的布局所蒙蔽,遭受了一場徹頭徹尾、毫無察覺的愚弄。
誰又能料想到,那個看似置身事外、以旁觀者身份記錄案件始末的“我”,竟會是隱藏至深的兇手?
當讀者翻開《羅杰疑案》的扉頁,幾乎會在第一時間下意識地將“我”從嫌疑人的名單中剔除。
畢竟,“我”以親歷者的姿態(tài)見證了案件的每一步進展。
并且在故事開篇,就提供了自己的不在場證明。
真相揭曉之時,不禁令人震驚。
原來那個最不可能的人,才是幕后真正的兇手。
在故事發(fā)展到中期階段,很多角色的不在場證明逐漸顯現(xiàn)出破綻并被推翻。
而那時的讀者,注意力已全然被幾位重大嫌疑人牢牢吸引。
誰也沒有想到,兇手居然是“我”。
哪有小說這么設定的。
簡直就是聞所未聞。
原本讀者知道真相后,罵罵咧咧,然后大發(fā)雷霆,痛批作者。
甚至口誅筆伐。
但不知為何,在爆了句粗口后,這些讀者感到更多的還是驚艷。
即便他們感覺自己被愚弄了。
但那種被精心設計的情節(jié)所牽引,以及出乎意料卻在情理之中的故事設定,還是讓他們拍案叫絕。
普通讀者尚且如此,就更別提霍華德和高橋信也這方面的專家了。
這兩位行業(yè)翹楚,愣神了好久,才緩過勁來。
他們不由得感嘆:“推理小數(shù)還能這樣寫!”
毫無疑問,這顛覆了他們以往的認知。
隨后,雷蒙德嘆了口氣:“唉,我不如許參!”
高橋信也同樣感慨:“不出手則已,出手就不給人留活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