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制裁之后,他們毅然決然地選擇了以私刑之名,親手將其終結。
但這十二位嫌疑人所提供的證詞,相互佐證,為彼此構建了看似完美的不在場證明。
基本上沒人能夠猜到,這十二個人都是兇手。
他們共同編織和參與了一場驚天大案。
最后,在列車被積雪困住、警察即將到達的緊急情況下,波洛把選擇權給了他們。
最終,大家都選擇了隱瞞真相。
其實,波洛也是這么想的。
否則,他不會把選擇權交給兇手們。
最終,波洛決定以偵探的身份,從這起錯綜復雜的謀殺案中抽身而退。
故事的結尾,并未直接揭曉那十二個兇手的最終命運。
不過,在阿婆的另一部小說《死亡約會》中,明確提及,波洛最終選擇了沉默,沒有將那十二個人的罪行公之于眾。
讀完這部小說,霍德華內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他被這種精妙絕倫的合作殺人模式深深吸引,其復雜性與巧妙性讓他嘆為觀止。
然而,更令他震驚的是波洛最終的抉擇。
在霍德華的價值觀中,罪犯理應受到應有的法律制裁,這是不容置疑的。
他難以置信,在任何一部作品中,怎能容許殺人犯逍遙法外,逃脫正義的審判。
“他怎么敢的?!”
高橋信也同樣震撼異常。
在他的字典里,從沒有想過這樣的設定。
然而,許參就這樣明目張膽地寫出來了。
但卻并不讓人反感。
作家協會的安文禮,看完《東方快車謀殺案》后,久久不能平靜。
他提筆寫下了:“聞惡不可就惡,恐為讒夫泄怒;聞善不可即親,恐引奸人進身。”
這句話是出在《菜根譚》。
意思是說,聽到人家有惡行,不能馬上動怒,恐怕是喜歡說閑話的人故意泄憤;聽說別人的善行,不要立刻相信并去親近他,否則將使狡詐的人靠近。
惡行之下或許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冤屈。
善行背后也可能只是巧妙的偽裝。
人的內心世界與外在表象、日常舉止往往并不總是一致的。
倘若僅僅依據外在的表象就草率下結論,不僅可能無故傷害他人,更可能為自己引來意想不到的災禍。
正如這起案件所展現的,如果波洛僅憑雙眼而不去用心洞察,那么他將永遠無法揭開事情的真相。
波洛退出,是他所能展現出的最為深沉與溫柔的慈悲。
自這篇故事起,波洛的形象不再局限于一臺冷酷無情、只知破案的機械。
他也不再是絕對法律的冰冷化身。
相反,他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血肉與情感。
成為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
一個能夠理解復雜人性、感受世間冷暖的偵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