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參給予武城的,嚴格意義上來說,并非單一的一篇文章。
而是由多個獨立而深刻的觀點交織構成的思考。
第一個觀點是:對“罪與罰”主題的探討。
這不僅僅是對善惡報應的簡單闡述,更是對人性復雜性與道德邊界的深刻探索。
第二個觀點是:揭露“無辜者的正義”概念。
挑戰傳統正義觀念,讓大家重新審視何為真正的無辜與公正。
第三個觀點是:“合乎情理”的犯罪動機。
這并非為罪行辯護,而是試圖理解那些驅使人們走向極端行為背后的復雜情感與邏輯,展現人性的多面性。
第四個觀點是:“完美犯罪”的藝術化呈現。
通過構建近乎無懈可擊的犯罪情節,不僅考驗著偵探的智慧,也引發讀者對法律、道德與人性之間微妙平衡的深思。
第五個觀點是:引入“二手暴力”的手法。
通過間接而非直接的方式展現暴力的影響與后果,拓寬了讀者對暴力行為認知的邊界,使故事層次更加豐富,引人深思。
武城看完后,嘆了口氣。
他是波洛的小迷弟。
對于波洛的結局他是痛心疾首的。
但看完許參這些觀點,貌似有點能接受了。
連武城這樣的人都能接受了,可想而知其他人了。
很快,武城就將這些觀點拆分成不同的文章,通過各大主播和媒體進行傳播。
本就因波洛之死而沸沸揚揚的輿論場,在武城的精心策劃與推動下,更是掀起了新一輪的熱潮。
這些文章迅速被眾人看到。
文章不僅深入剖析了波洛之死背后的多重意義。
更在每一篇文章的結尾處,不約而同地指向了一個共同的結論。
波洛的離世,不僅是情節發展的必然歸宿,更是他偉大偵探生涯的壯麗終章,其合理性與深刻性不容置疑。
看完后,引發了眾多讀者的探討。
“實際上,波洛的這一舉動非但沒有背離其人物設定,反而使他的形象更加鮮明,在《東方快車謀殺案》中,他能夠寬恕那些犯下罪行的人,正是因為他深知,在同樣絕望與黑暗的境地,自己也可能被迫做出同樣極端的行為選擇!”
“波洛雖能理解并寬恕他人以暴制暴的行為來對抗兇手,但對自己采取同樣的手段,內心充滿了無法調和的自責與愧疚,因此,在親手終結了兇手的生命之后,他選擇了自我了斷,以一種決絕的姿態,實現了他與罪惡的同歸于盡!”
“早在《東方快車謀殺案》的精妙布局中,許參便已埋下了這一伏筆,區別在于,那群以暴制暴的人,仍然想活下去,而波洛,以一種近乎神圣的姿態,將死亡視為自己靈魂的救贖之路,以一種悲壯而決絕的方式,完成了對自我、對正義、對生命的深刻反思與終極詮釋!”
……
隨著大家分析的深入,加上武城的推波助瀾,很快這些觀點就占據了眾人的視野。
讀者的態度也發生了改變。
“道理我都懂,但還是有點難受!”
“總之,結局太殘忍,我接受,但不會原諒許參!”
“這個睿智的小老頭,是無法超越的偵探!”
“我現在更喜歡波洛了!”
……
這個時候,也沒人吵著去圍攻簡閱網了。
錢守仁看到事情就這樣被解決了,一副早就料到的姿態說:“我就知道,許先生一出手,天大的事都不叫事!”
相比于錢守仁的淡定,哈爾斯就有點懵逼了。
他花了大價錢和精力來布局這個事情,眼看就要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