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巡二十一年,大雍出過一個狀元郎,姓林。 這一年,邊疆戰亂,朝廷改革,許多能人志士等待大展身手。 殿試的時候,林狀元卻被公主一眼相中,有意聘為駙馬,旋即就當庭婉拒了。 他一沒婚嫁,二沒定親,只是執意婉拒,說自己心懷抱負,盼在朝廷中施展,無意尚公主。 這般拂了皇家的面子,還施展什么施展,最后林狀元只得了一個縣令做。 那郡縣刻意選在北疆窮苦之地的仰羌,明顯是有意逼他低頭。 可惜能當庭拒公主的人性子怎會不擰,他就真的去做了這個仰羌縣令。 這一做就是七年,直做到皇家早就把他忘了個干凈。 仰羌地處邊塞,土地貧瘠,常鬧饑荒。他便帶領百姓開渠引水,改善良田,一時間也得愛戴非常。 可惜好景不長,稍顯豐裕便被韃虜盯上,即便抵死抗守,還是被屠戮了全城。 林縣令無顏茍活,意欲跳城自戕時,被趕來的駐邊將軍救下。 “天底下只有好人才自戕,是要把世道拱手讓給壞人嗎?” 說這話的小將軍意氣風發,乃是大雍自請到北疆歷練的縉王,公儀伏光。 邊關失,丟城池,林縣令自請治罪。 縉王不僅沒治罪,反而在朝廷問責時遮掩了行蹤,將他送到了一處道觀。 分別時,留下了一句。 “本王會把仰羌打回來,不用你謝罪。待河清海晏,還請你回來做官。” 那日陽光盛好,微風不燥。 林縣令入了道觀,起道號時,他想起縉王名諱,就叫了崇明。 狀元郎修什么都是頂尖,即便做了道士也是。 崇明待在道觀里,一路做到了天師。 縉王也在北疆屢立戰功,打到成須山時,發現了一座荒廢的道觀,送了崇明作為修道大成的賀禮。 自此崇明帶著自己的一個師弟,安定在了成須山。 邊疆平亂,社稷穩固,仰羌也有了新的縣令。 崇明修道多年,逐漸悟透了天命,看淡了許多,仕途抱負都恍如隔世,婉拒了公儀伏光的任職。 但他仍操心著大雍的百姓,時不時測算天氣,掛念糧食豐收。 公儀伏光駐扎在北疆,偶爾會來山上誦經論道。 一天雪夜里趕路,天亮在門口撿到了一個小童。 這孩子根骨極佳,看那雙清透生光的眼睛,就知道是個修道的好苗子。 崇明信命和機緣,他與這孩子有緣,就給他起了個名字,大年初一來,裕天觀的頭一個弟子,“承壹”。 崇明教他學會說話寫字,看他瘦的可憐,一天恨不得給他做六頓飯。 很快,承壹的身子骨像抽條的竹子一樣長高,一張小臉不茍言笑,比觀里玉塑的神像還要沉靜端莊幾分。 他的性子像極了年輕時的崇明,克己守心,自省自持,純粹到略顯固執,配上那張稚氣未脫的臉,古板的簡直讓人覺出可愛可憐來。 他太喜歡這個徒弟。 畢生所學都教給了他,承壹很聰明,聰明的過頭,樣樣都學的快的驚人。 師弟崇弘羨慕的眼紅,崇明也心知肚明,再收的徒弟都不會比得上承壹,于是便宣布了他做關門弟子,一心一意的教他向道。 有一天,承壹在后山撿了一只雪鵠。 受傷很重,翅膀幾乎全斷了。 于是他便日日爬山去采藥,費力把它救活了。 救活以后,再也飛不高,就留在了觀里。 承壹抱著那只雪鵠,忽然問了崇明一個問題。 “師父,它明明這么痛苦,為什么還想活下去?” 崇明聽得一愣,覺出不對勁的端倪。 原來他這個徒弟,不是天生沉靜,而是從未明白活著的趣味在哪里。 道法讀多了,有時是教人向虛
第130章 承壹,你要學會走出去(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