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匈牙利與奧斯曼帝國關系惡化,蘇萊曼重新發起了在中歐的戰役,并在1526年8月29日,在莫哈奇戰役(Battle of Mohács)中擊敗了匈牙利國王路易二世(Louis II,1506–1526年)。
據說,當蘇萊曼看到路易國王的尸體時,感嘆道:“我確實是帶著武器而來,但我并不希望他在還未真正享受生命和王權的甜美之前就這樣被終結。”
當蘇萊曼在匈牙利作戰時,安納托利亞中部的土庫曼部落(Turkmen tribes)在卡蘭德爾·切萊比(Kalender ?elebi)的領導下發生了叛亂。
一些匈牙利貴族提議讓費迪南德(Ferdinand),即鄰近奧地利的統治者,并通過婚姻與路易二世的家族有聯系的人,成為匈牙利的國王,理由是根據先前的協議,如果路易二世無子嗣,哈布斯堡家族將繼承匈牙利王位。
然而,另一些貴族則轉向了受到蘇萊曼支持的貴族約翰·扎波利亞(John Zápolya)。
在查理五世和他的兄弟費迪南德一世的領導下,哈布斯堡家族重新占領了布達(Buda)并控制了匈牙利。
對此,蘇萊曼在1529年率軍穿過多瑙河谷,重新控制了布達。
同年秋天,他的軍隊圍攻了維也納。這是奧斯曼帝國最具雄心的遠征,也是其西進的巔峰之作。
奧地利方面擁有16,000人的增援駐軍, 并在維也納給予蘇萊曼第一次失敗,從而播下了奧斯曼與哈布斯堡家族的長期宿怨,這場宿怨一直持續到20世紀。
蘇萊曼第二次攻打維也納的嘗試在1532年失敗,因奧斯曼軍隊被圍攻圭恩斯(Güns)耽擱,未能抵達維也納。
在這兩次情況下,奧斯曼軍隊都受到惡劣天氣的困擾,不得不遺棄重要的圍攻裝備,并因過度拉長的補給線而受到限制。
1533年,費迪南德一世簽署了《君士坦丁堡條約》(Treaty of Constantinople),承認奧斯曼帝國的宗主權,承認蘇萊曼為其“父親和宗主”,并同意每年向奧斯曼帝國進貢,還接受了奧斯曼帝國大維齊爾與他平等的地位。
匈牙利國王約翰·西吉斯蒙德(John Sigismund of Hungary)于1556年與蘇萊曼會面。
到1540年代,匈牙利的沖突再次爆發,給了蘇萊曼報復在維也納失敗的機會。
1541年,哈布斯堡家族試圖圍攻布達,但遭到擊退,奧斯曼帝國在1541年和1544年連續兩次戰役中占領了更多哈布斯堡家族的堡壘,費迪南德和查理被迫與蘇萊曼簽訂了一項屈辱的五年條約。
費迪南德放棄了對匈牙利王國的主張,并被迫每年向蘇丹支付固定金額以維持他繼續控制的匈牙利領土。
更具象征意義的是,條約中稱查理五世不是“皇帝”,而是“西班牙國王”,這使得蘇萊曼自認為是真正的“凱撒”。
1552年,蘇萊曼的軍隊圍攻了位于匈牙利王國北部的埃格爾(Eger),但由伊什特萬·多博(István Dobó)領導的守軍擊退了攻擊并成功保衛了埃格爾城堡(Eger Castle)。
---
蘇萊曼的父親將與波斯(Persia)的戰爭列為優先事項。
起初,蘇萊曼將注意力轉向歐洲,并滿足于遏制波斯,因為波斯正忙于對抗其東部的敵人。在穩定了歐洲邊境之后,蘇萊曼將注意力轉向了波斯,這里是競爭對手什葉派穆斯林派系的根據地。
薩法維王朝(Safavid dynasty)成為主要敵人,原因有二。首先,沙阿·塔赫瑪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