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世紀初,奧斯曼蘇丹阿赫邁德三世(Ahmed III,1703–1730)努力向法國派遣使節,以正式確立法國作為針對共同的俄羅斯和奧地利敵人的戰略盟友。
1720年,梅赫梅德·埃芬迪(Mehmed Efendi)被任命為奧斯曼帝國駐路易十五(Louis XV)的大使,并前往巴黎。
他的使節為期十一個月,標志著奧斯曼帝國首次以常駐代表身份進行外交活動。
在1721至1722年間,他進行了一次廣泛的考察任務,旨在收集有關奧斯曼帝國現代化的信息。
返回奧斯曼首都后,梅赫梅德·切萊比(Mehmed ?elebi)以書籍的形式向蘇丹匯報了他的聯系人、經歷和觀察,這本書被稱為《使節記》(Sefaretname)。
另一個使團由梅赫梅德·賽義德·埃芬迪(Mehmed Said Efendi)領導,將于1742年訪問法國。
---
在這一時期,法國與奧斯曼帝國的聯系多樣而頻繁。
法國愿意提供幫助,以維護歐洲的戰略平衡。
通過其干預以及大使路易·德·維耶訥夫(Louis de Villenneuve)在談判1739年貝爾格萊德條約(Treaty of Belgrade)中的努力,法國有效地支持了奧斯曼帝國,使其在對抗奧地利的過程中在歐洲保持了強大的存在,持續了數十年,并“重新成為奧斯曼人在基督教世界中的最佳朋友”。
此外,由于在18世紀期間奧斯曼帝國在軍事上失去了優勢,它做出了多項努力,招募法國專家以實現現代化。
法國軍官和冒險家克勞德-亞歷山大·德·博納瓦爾(Claude-Alexandre de Bonneval,1675–1747)投身于蘇丹馬哈茂德一世(Mahmud I)的服務,皈依伊斯蘭教,并努力對奧斯曼軍隊進行現代化,建立火炮鑄造廠、火藥和火槍工廠以及軍事工程學校。
另一位軍官弗朗索瓦·巴龍·德·托特(Fran?ois Baron de Tott)參與了奧斯曼軍事改革的努力。
他成功建造了一座新的鑄造廠來制造迫擊炮,并在創建機動炮兵部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在博斯普魯斯海峽上修建了防御工事,并開設了海軍科學課程,為后來的土耳其海軍學院奠定了基礎。
---
在路易十六(Louis XVI)統治下,從1783年開始,法國派遣了一支軍事代表團前往奧斯曼帝國,以培訓土耳其人在海戰和 fortification(防御工事)建造方面的技能。
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之前,大約有300名法國炮兵軍官和工程師在奧斯曼帝國活躍,旨在對炮兵部隊進行現代化和培訓。
從1784年起,安托萬-查爾斯·奧貝爾(Antoine-Charles Aubert)帶著12名專家抵達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
同年,法國工程師安德烈-約瑟夫·拉菲特-克拉維(André-Joseph Lafitte-Clavé)和約瑟夫-莫尼耶·德·庫爾托瓦(Joseph-Monnier de Courtois)也抵達,教授新成立的土耳其工程學校穆亨迪沙內-伊·哈米尤恩(Mühendishane-i Hümay?n)中的工程繪圖和技術,該學校由大維齊爾哈利爾·哈米德·帕夏(Halil Hamid Pasha)創辦。
學校使用的主要是法文教材,涉及數學、天文學、工程、武器、戰爭技術和航海。然而,隨著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