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皇帝內經》原古文
素問第23章 宣明五氣
古文:
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
氣所病:心為噫(ài),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tì),胃為氣逆為噦(yuě)為恐,大腸小腸為泄,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膽為怒,是謂五病。
精所并:精氣并于心則喜,并于肺則悲,并于肝則憂,并于脾則畏,并于腎則恐,是謂五并,虛而相并者也。
藏所惡: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是謂五惡。
藏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謂五液。
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病所發:陰病發于骨,陽病發于血,陰病發于肉,陽病發于冬,陰病發于夏,是謂五發。
邪所亂:邪入于陽則狂,邪入于陰則痹,搏陽則為巔疾,搏陰則為喑(yīn),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是謂五亂。
邪所見: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名曰陰出之陽,病善怒不治,是謂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謂五藏所藏。
藏所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是謂五主。
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
脈應象:肝脈弦,心脈鉤,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是謂五藏之脈。
二、以下是對古文宣明五氣深度解析
《〈黃帝內經〉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深度解析》
《黃帝內經》的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人體生理與病理的奧秘之路。
首先,“味所入”揭示了五味與五臟的關聯。酸味入肝,辛味入肺,苦味入心,咸味入腎,甜味入脾,這是五行與五味相互對應的奇妙體現。這種對應關系不僅是理論上的闡述,更在日常生活中影響著我們的飲食選擇和健康維護。
“氣所病”則詳細描述了五臟之氣失調所導致的病癥。心為噫,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胃為氣逆為噦為恐,大腸小腸為泄,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膽為怒。這些病癥反映了五臟功能的異常表現,讓我們對人體內部的失衡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精所并”指出了精氣并于五臟時所產生的情緒和心理狀態。精氣并于心則喜,并于肺則悲,并于肝則憂,并于脾則畏,并于腎則恐。這種精神與五臟的關聯,揭示了情志與生理之間的緊密聯系,提醒我們要關注內心的平衡與和諧。
“藏所惡”強調了五臟對不同環境因素的厭惡。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了解這些,有助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創造適宜的環境,保護五臟的健康。
“藏化液”描述了五臟所分泌的液體。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這些體液的生成和排泄與五臟的功能息息相關,它們既是身體的反應,也是健康的指標。
“味所禁”提醒我們在飲食中要注意五味的適度。辛走氣,咸走血,苦走骨,甘走肉,酸走筋。過度食用某些味道可能會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遵循這些禁忌,有助于保持身體的平衡與健康。
“病所發”指出了疾病發作的規律。陰病發于骨,陽病發于血,陰病發于肉,陽病發于冬,陰病發于夏。了解這些發病規律,能讓我們更好地預防和應對疾病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