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道。歧伯曰:寒熱燥濕,不同其化也。故少陽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谷蒼丹。陽明在泉,濕毒不生,其味酸,其氣濕,其治辛苦甘,其谷丹素。太陽在泉,熱毒不生,其味苦,其治淡咸,其谷黅秬。厥陰在泉,清毒不生,其味甘,其治酸苦,其谷蒼赤,其氣專,其味正。少陰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辛苦甘,其谷白丹。太陰在泉,燥毒不生,其味咸,其其氣熱,其治甘咸,其榖黅秬。化淳則咸守,氣專則辛化而俱治。
故曰:補上下者從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熱盛衰而調之。故曰:上取下取,內取外取,以求其過。能毒者以厚藥,不勝毒者以薄藥,此之謂也。氣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溫,熱而行之。故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補之寫之,久新同法。帝曰:病在中,而不實不堅,且聚且散,柰何。歧伯曰:悉乎哉問也。無積者求其藏,虛則補之,藥以袪之,食以隨之,行水漬之,和其中外,可使畢已。帝曰:有毒無毒,服有約乎。歧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不盡,行復如法,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無盛盛,無虛虛,而遺人天殃,無致邪,無失正,絕人長命。帝曰:其久病者,有氣從不康,病去而瘠,柰何。歧伯曰:昭乎哉圣人之問也。化不可代,時不可違。夫經絡以通,血氣以從,復其不足,與眾齊同,養之和之,靜以待時,謹守其氣,無使傾移,其形乃彰,生氣以長,命曰圣王。故大要曰:無代化,無違時,必養必和,待其來復,此之謂也。帝曰:善。
二、《五常政大論:養生方法與自然規律的交融》
《素問·五常政大論》是《黃帝內經》中的重要篇章,它以哲學思維深入探討了健康與自然規律的關系,并加入了對養生方法的具體描述。在這篇文章中,岐伯通過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和分析,闡述了人體健康與天地自然之間的相互影響,揭示了養生防病的根本原則。
首先,文章強調了天地自然的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岐伯指出,天地之氣的運動和變化,形成了不同的氣候和物候現象,而人體也會隨之產生相應的生理和病理變化。例如,東南方陽氣旺盛,氣候溫熱,人體易受熱邪侵襲;西北方陰氣旺盛,氣候寒冷,人體易受寒邪侵襲。這種觀點體現了哲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即人體與自然環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其次,文章提出了“平氣”的概念,即天地自然的正常狀態。岐伯認為,平氣是維持人體健康的基礎,只有在平氣的環境中,人體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他還指出,平氣的形成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如天地之氣的協調、陰陽的平衡等。這一觀點體現了哲學中的“平衡”思想,即事物的發展需要保持相對的平衡狀態,否則就會出現問題。
此外,文章還探討了人體健康與五行之間的關系。岐伯認為,五行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基本元素,人體的生理和病理變化也與五行的生克制化密切相關。例如,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五行之間的相生相克關系決定了人體的健康狀況。這一觀點體現了哲學中的“五行”思想,即事物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系。
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
最后,文章提出了養生防病的基本原則。岐伯認為,養生防病的關鍵在于順應自然規律,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他還指出,飲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調節都對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具體來說,養生方法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飲食有節:根據不同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