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與自然環境也是相互影響的。治療疾病時需要從整體上考慮人體的生理病理特點,以及自然環境的變化對人體的影響。
5. 中和之道:周易哲學中的中和之道是指在處理各種關系時,要保持適度、和諧的狀態。在《素問·至真要大論》中,中和之道體現在治療疾病時要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采取適當的治療方法,避免過度治療或治療不足。同時,在養生保健方面,也要注意保持身心的和諧,避免過度勞累或過度安逸。
總之,《素問·第 74 章 至真要大論》與周易哲學有著密切的聯系。通過從周易哲學的角度對其進行深度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醫理論的內涵和精髓,為中醫的臨床實踐和理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素問●第74章 至真要大論文言文:
黃帝問曰:五氣交合,盈虛更作,余知之矣。六氣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歧伯再拜對曰:明乎哉問也。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帝曰:愿聞上合昭昭,下合冥冥,柰何。歧伯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帝曰:愿聞其道也。歧伯曰:厥陰司天,其化以風,少陰司天,其化以熱,太陰司天,其化以濕,少陽司天,其化以火,陽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陽司天,其化以寒,以所臨藏位,命其病者也。帝曰:地化柰何。歧伯曰:司天同候,間氣皆然。帝曰:間氣何謂。歧伯曰:司左右者,是謂間氣也。帝曰:何以異之。歧伯曰:主歲者紀歲,間氣者紀步也。帝曰:善。歲主奈何。歧伯曰:厥陰司天為風化,在泉為酸化,司氣為蒼化,閑氣為動化。少陰司天為熱化,在泉為苦化,不司氣化,居氣為灼化。太陰司天為濕化,在泉為甘化,司氣為黅化,閑氣為柔化。少陽司天為火化,在泉為苦化,司氣為丹化,間氣為明化。陽明司天為燥化,在泉為辛化,司氣為素化,間氣為清化。太陽司天為寒化,在泉為咸化,司氣為玄化,間氣為藏化。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藏所宜,乃可以言盈虛病生之緒也。
帝曰:厥陰在泉而酸化,先余知之矣。風化之行也何如。歧伯曰:風行于地,所謂本也,馀氣同法。本乎天者,天之氣也,本乎地者,地之氣也,天地合氣,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故曰:謹候氣宜,無失病機,此之謂也。帝曰:其主病何如。歧伯曰:司歲備物,則無遺主矣。帝曰:先歲物何也。歧伯曰:天地之專精也。帝曰:司氣者何如。歧伯曰:司氣者主歲同,然有馀不足也。帝曰:非司歲物何謂也。歧伯曰:散也,故質同而異等也,氣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靜,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淺深,此之謂也。帝曰:歲主藏害何謂。歧伯曰:以所不勝命之則其要也。帝曰:治之柰何。歧伯曰:上淫于下,所勝平之,外淫于內,所勝治之。帝曰:善。平氣何如。歧伯曰: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帝曰:夫子言察陰陽所在而調之,論言人迎與寸口相應,若引繩小大齊等,命曰平,陰之所在寸口何如。歧伯曰:視歲南北,可知之矣。帝曰:愿卒聞之。歧伯曰:北政之歲,少陰在泉,則寸口不應,厥陰在泉,則右不應,太陰在泉,則左不應。南政之歲,少陰司天,則寸口不應,厥陰司天,則右不應,太陰司天,則左不應。諸不應者,反其診則見矣。帝曰:尺候何如。歧伯曰:北政之歲,三陰在下,則寸不應,三陰在上,則尺不應。南政之歲,三陰在天,則寸不應,三陰在泉,則尺不應,左右同。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此之謂也。
帝曰:善。天地之氣,內淫而病何如。歧伯曰:歲厥陰在泉,風淫所勝,則地氣不明,平野昧,草乃早秀,民病灑灑振寒,善伸數欠,心痛支滿,兩脇里急,飲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則嘔,腹脹善噫,得后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歲少陰在泉,熱淫所勝,則焰浮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