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那是她的親哥哥結(jié)婚,但按理來說,嬴荷華是對外宣傳的一個快要死了的公主,不當(dāng)出現(xiàn)在長公子的婚宴。
許梔不想讓鄭璃為難。于是將一頂輕盈的紗帽拾起來,“您覺得明日我戴面紗好些還是頭紗?”
鄭璃看著她,良久沒有說話。
許梔雖然很參加扶蘇的婚禮,但眼下,見李斯則是更為緊迫的事情。
可若芷蘭宮大門緊閉,她總不能讓李斯像李賢那樣翻墻走后門。
她飛快的把手里那頂繡帽給擱了下來,“…我不去王兄婚宴。我去華陽宮陪祖母?”
鄭璃也拒絕了她這個想法。
許梔不想再用過去那種孩子氣的方式同鄭璃說這些事,她看著案上的博山爐,垂下頭道:“母妃是不要我去婚宴,還是不讓我見什么人?”
鄭璃知道這個爐子的來歷。去雍城前,李賢送給她的。
但要比許梔所知要更深一些,比如這個博山爐產(chǎn)自蘭陵,贈給李斯的人并不是墨柒而是司馬澄。
而鄭璃清楚到底有多少流言襲擊著嬴荷華。
漩渦之中,鄭璃不會慎獨。
李斯此人,從鄭璃到秦國的第一天在呂不韋府中看到他的時候,她就認(rèn)定這個人會是秦國的幸運與劫難。
嬴政大抵也不知道,鄭璃初見李斯的第一眼并不是她懷著扶蘇在梅園的時候。
而是更早一年,她尚秘密在昌平君府中,一日,昌平君帶著她到呂相的府中作客。
那才是她在秦國看到李斯的第一次。
案上,昌平君與呂相國推杯換盞,將她的出現(xiàn)立即定為——秦楚國婚。
呂不韋命令他身邊的一員郎官書記中核要。
那個長得唇紅齒白的同為楚國來的郎官就是——李斯。
“你似乎對秦國很陌生?”李斯問。
鄭璃那時想到的是滿目瘡痍的韓國,被韓國滅掉快五十年,卻無法忘記仇恨的鄭國王室,她聲音放得很緩,“嗯,不過對我來說,陌生的地方總比熟悉的地方好。”
李斯笑了起來。那時候的嬴政不過十五歲,可他已經(jīng)背負(fù)了整整九年被拋棄的仇恨。可嬴政在提起他在趙國那段時光,尤其是提到那韓國的時候,總是抱有一種別樣的仁慈。
李斯在看到嬴政望向鄭璃那震驚的目光中就想通了這一點。
這種仁慈是因為鄭璃。
年少不可追尋之璀璨,于今日踏著泥濘的算計重新走到他面前。
這對一個王來說并不妥當(dāng)。
年輕的李斯要比年邁之后更富有熱血與理想主義。所以他后來才敢在嫪毐之亂之中認(rèn)可嬴政的做法。
那是血腥的過去。咸陽王宮落入嫪毐之手,就連蒙驁都勸嬴政不要急馳回宮,“芷蘭宮守衛(wèi)重重!當(dāng)是嫪毐之引!大王保守妥善為上!”
唯一一個敢對大王說——此時回?fù)舨艦樯系娜司褪抢钏埂?
彼時的李斯哪里能想到,這會是打開嬴政對他信任的最初一把鑰匙。
對嬴政來說,他挽救了自己丟失掉的童年。
他曾眼睜睜的看著他自己的父親,最信任的仲父活生生將他和他的母親丟棄在趙國。
他不能讓這一幕再發(fā)生在他自己身上。
于是秦軍剿滅叛軍,于是芷蘭宮緊閉的大門被嬴政強行打開。
看著渾身是血的嬴政。
鄭璃顫動著,尚在襁褓之中的扶蘇嚎啕大哭。他的母妃縱然失去了記憶,可從此再無法無動于衷。
梅園之見后,她才從嬴政那里得知,當(dāng)日以一人辯群臣主護(hù)嬴政回咸陽的人就是那個跑來的李客卿。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李斯是她和扶蘇的救命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