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快到飯點了,各家都忙著準備午飯,兩人不多時就回來了。
“阿姐。”
“嗯,嬸子她們都回來了嗎?”
“都回了。”姜硯珩應了聲,自己倒了杯水喝。
南枝掏出二十四文錢,“姑娘,賣菜二十四文,本來交了車費一文錢的,后來嬸子又追出來偷偷給我了,她說要是不收回,她就把我拿過去的魚,給我們送回來。所以我就收了。”
“沒事。”
送菜這活,村長家干了一天兩天后就提議大家輪流去,但是大家都知道賣菜那活干不了多久,還是地里的活重要,所以都沒有人得空去。
于是就有人提出每人交一文錢當路費,這樣大家都省了時間,也不白耽誤村長家的。
“姑娘,給你。”南枝把錢往她跟前送了送。
姜硯秋笑道,“你掙的歸你吧。”
“那哪兒成,我現在是姑娘的人,替姑娘干活是應該的,掙來的東西自然都歸姑娘的。”
“不必這么算。”
“該的。”
姜硯秋見她態度堅決,便換了個說辭,“那就放你那里,愛吃什么愛用什么你看著添置。”
目光一轉,落在那滿桶的魚里,“還有魚,我們吃不了這么多,留兩三條小的養著,其他的你得空拿去鎮子上賣了吧!”
“好的,姑娘。”得了銀錢的南枝很開心,小心地把銅板裝回錢袋子里,一邊念叨著,“我先做飯,飯后再去買個扁擔和水桶,明兒個就可以挑著去賣魚。”
聽著她充滿喜色的聲音,坐著的兩人也覺得心情明朗了許多。
今日姜硯秋做這個筆筒,總能想起年幼時的事情,原因無他,那便是她這一手雕刻技藝都是阿爺一點一點教出來的。
打小她就愛折騰小物件,但是阿娘只想她多花時間念書,不愿她折騰有的沒的耽誤學業,甚至連繡花棚子都不讓她碰。
后來無意間瞧見阿爺在雕刻木匣,木匣里居然還設了精巧機關,當場就把她迷住了。之后就三天兩頭往阿爺院子跑,捧著截小木枝跟在阿爺身邊玩,阿爺見她手巧,也有巧思,便樂意教她點微末東西鬧著玩。
但是好景不長,阿娘知曉她又尋到新玩法,那玩意兒每日一折騰就是大半日以上,費工夫不說,一雙手還折騰得都沒好皮,可把阿娘氣壞了。
阿爺沒有規勸,反而一臉嚴肅地說,這孩子折騰壞了他珍藏多年的紫檀木,得罰她每日過去他那邊干活一個時辰。阿娘本就敬重阿爺,自然沒再多話。
這一罰就罰了好幾年,到后面阿娘都沒了脾氣,因為她時常拿著自己做的不同花樣的木簪子、鐲子……各種哄阿娘開心,尤其是她還討巧地做出各種和學業相關的物件。
這些事情阿弟最是清楚不過,所以兩人坐那里沒說什么,卻總縈繞著些淡淡的憂傷。
之前剛見到南枝帶著魚回來,阿珩也是想到當初父親帶他們下河捕魚的事,才會有片刻的失神。
不過這會兒都叫南枝歡快的聲響打破,油爆姜蔥的香味散開,濃濃的煙火氣將兩人拉回現實。
姜硯秋起身收好自己的東西,擦了桌子,出去幫南枝打下手。
姜硯珩也合上書,幫著擺上碗筷。
有魚有肉,有菜有蛋,三人吃得有滋有味。
期間,南枝說飯后還要再去整一筐魚,這樣明日就可以都帶去鎮上賣了。
姜硯秋看著天色,雖是正午,但天陰著倒也涼爽,索性飯后一起去,當作消食了。
三人到溪邊時,從上游到下游,三三兩兩的蹲著好些人。原以為都是在洗東西的,走近了才知道好幾個在撈魚。
村里的人之前也有在這里撈過魚,但是能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