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的時候,吳秋生說啥也要請李軒吃飯,感謝他的幫助。
旁邊的家常菜館,兩人邊吃邊聊。
從聊天中李軒得知,吳老板是華夏農大畢業的,畢業后,他沒有在京城找工作,而是回了南方老家,搞養殖、種橘子。
干了幾年,沒掙什么錢,后來和媳婦又回到京城,媳婦在超市打工,他則到批發市場跑業務,有了一定的經驗后,他們自己開起了超市。
前幾年還能掙些錢,可后來超市的成本越來越高,再加上電商的沖擊,人流也在逐年減少,超市的利潤越來越薄,最后,兩人將超市轉型成了專門的果蔬生鮮超市。
近幾年,生鮮超市也沒什么利潤了,于是媳婦就又去給別人打工去了,他自己則勉強維持著這個超市。
“實不相瞞,我現在這個小超市,年底可能也要關了,房東明年要漲房租,一下漲50%,這把我的利潤幾乎全吃了!干不下去了!”,吳秋生說完顯得很無奈。
李軒端起酒杯,陪著他喝了一口,這確實是實體店無法繞過去的坎兒。
在大城市,尤其是京城,房租永遠是實體店的噩夢,這也是為什么電商能發展這么快的一個主要原因。
“吳哥,生鮮超市的利潤率一般有多少?房租成本能占多少?”,李軒隨后問了一句。
吳秋生伸出三根手指,說道:“在京城,毛利率最少也要看到20%-30%,這樣去除房租、人工、日常損耗等成本,自己可能才會有5%-10%的凈收益!其中房租在成本中的占比能達到50%,甚至更多,所以說,不好干啊!”
“這么多!”,李軒聽到這個數字,也不禁感嘆。
吳秋生聽李軒對超市的經營感興趣,他便講起了自己從進貨,到損耗控制,再到人員配置等各個環節的心得和經驗。
接著兩人又聊到特色農產品,再到生鮮果蔬的利益鏈條,運輸配送環節,最后又聊到了食品安全。
可以聽得出來,吳老板對這個行業的研究還是挺深的。
李軒又給吳秋生倒了一杯酒,隨后問道:“你覺得,生鮮超市會向那個方向發展?向中高端發展?還是被電商攻陷從而消亡?”
“首先應該向中高端發展,和菜市場區別開!”,吳秋生回答道。
李軒“嗯”了一聲,確實,從吳秋生的店里,就能看出,他和別的果蔬超市不太一樣,很注重購物體驗,并且只賣品質好的商品。
吳秋生思考片刻,接著又說道:“但最終可能還是難免被電商攻克......不過可能也不會是純粹的電商化,應該是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一種模式,畢竟生鮮是非標品,對物流配送要求又高,純線上銷售,很難有好的體驗......”
聽到這兒,李軒不得不佩服吳秋生的判斷力。
上一世,2016年開始,電商巨頭們提出新零售的概念,并紛紛推出自己的生鮮零售品牌,搞起了線上、線下、以及物流相結合的新模式,雖然想象的很美好,開始時也轟轟烈烈,但三五年后,這些新零售品牌并沒有像當初預想的那樣,顛覆整個行業的格局,反而是逐漸還是歸于了平靜,畢竟涉及到多方的整合,實施起來并不是那么容易。
所以說,實體店,在生鮮行業,短期內是電商替代不了的,只不過是經營的模式一直在變化而已。
另外,實體店不僅僅是銷售商品這么簡單,他帶給人們的往往還有額外的東西。
上一世,李軒所在公司的附近就有一家生鮮果蔬超市,也是他平時最喜歡去的地方,里面空間大,干凈整潔,商品擺放整齊劃一,賞心悅目,每次去里面逛都能讓人心情愉悅,進而放空壓力,忘掉所有的煩惱。
這種心靈上的慰藉,是任何網購給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