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么茶?”
“讓韋三郞幫忙采摘的太陽初升之時嫩茶葉,張公在己初之前帶回來,我用銅鍋炒制的。”李元嬰打開春桃遞過來的木匣,讓李世民看外形緊卷多毫,嫩綠色潤的茶葉。
李世民接過來茶葉,驚詫地說道:“不是茶餅?”
“很顯然不是。”李元嬰攤著雙手,打趣道。炒茶源于明代,追求茶原有的特質香氣和滋味。他們認為唐宋間研膏、蠟面、京鋌、龍團,或至把握纖微,直錢數十萬,亦珍重哉、而碾造愈工,茶性愈失,矧雜以香物乎?曾不若今人止精于炒焙,不損本真。故桑、茶經第可想其風致,奉為開山,其春、碾、羅、則諸法,殊不足彷。
明代茶錄、茶疏、茶解中都有較詳細的炒青工藝記載,炒茶成為主流,茶園面積越來越大,茶不再直錢數十萬,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
也有人說最早始于中唐時代,因為那位和玄都觀桃花杠上的劉郞寫過西山蘭若試茶歌,山僧后檐茶數叢……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驟雨松聲入鼎來,白云滿碗花徘回。但也有人說,炎帝雖嘗未解煎,桐君有策那知味,其實還是煎茶法,而不是沖泡法。
其實,就算有,也是很少的一部人,煎茶和茶膏之法,才是唐宋的主流。
李世民橫了李元嬰一眼,說道:“茶葉沒收了,將步驟告訴阿難,不許藏私。”
張果:“……”
某只是個莫得感情滴搬運工,某沒資格品新茶。
“那個……”公孫白猶豫片刻,還是開口問道。“滕王,世家幾百年不倒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太想知道原因了,那些世家……某看不慣久矣!若不是他們與那群禿馬戶沆瀣一氣,某又怎么會被算計?
李世民將木匣交給張阿難,也看向李元嬰說道:“別賣關子,到底是什么原因?”
李元嬰又倒了一杯茶,才開口問道:“天下典籍誰家最多?天下識字之人又有多少?”
李世民剛想說自己手里典籍最多,看到李元嬰端起茶盞喝茶,才反應過來,典籍最多的是世家,識字之人不是世家就是寒門子弟,普通人想要識字,買不起書更請不起先生。而手抄本大部分在世家中流轉,少部分在沒落的寒門之中。輕聲說道:“科舉制雖然給了寒門子弟機會,只是每次被錄取之人,依然世家子弟居多。”
……
家兄唐太宗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