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鶴府五位署令,各司其職,運轉通暢,只是張公的土署署令漸漸有要易主的趨勢,而他卻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杜澈微不可見地聳了下肩膀,將算過的數據放到蕭若元面前,由他再核算一遍。
蕭若元將手里的茶盞放到左手邊的小方桌上,拿起炭筆在新的竹紙上進行核算……某只是個莫得感情地核算工具人。
“荊楚之地不用遷移士族過去,剝離出來的那些隱戶可以送過去,那里很適合種植水稻。”韋珪聽到程知節暗戳戳地明示滕王,想要遷關隴世家到荊楚之地,開口制止道。
荊楚之地,雖然不如揚州等地繁華,卻有洞庭湖和鄱陽湖之利,用心打理,成為大唐具有戰略位置的重要糧倉之一,沒有任何問題……好懷念原來自己一個人四處奔走的日子,給朝廷辦事,還總是和二三品的官員,或者國公,又或者他們家的小郎君打交道,需要考慮的事情忒多,過得不安逸。
“三郎說得有道理,荊楚之地,很有可能會成為第二個益州。”李元嬰難得正經的說道,雖然目前蘇湖熟天下足還沒實現,可湖廣熟天下足的話某是知道滴。張二哈演的絲絹桉,很好地詮釋了苛捐雜稅和隱戶的危害與背后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也更好地證明了湖廣熟天下足的真實性。
大唐此時的租庸調制還很合用,江南道和嶺南道普及二季稻后……等等,袁爺爺的稻米試驗田好像是在振州(三亞)找到的花粉敗育的野生水稻,隨即把它命名為“野敗”。“野敗”的偶然發現,將種花家的雜交水稻研究事業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而此前1926年,鷹醬生物學家瓊斯便發現了水稻雄花不育的現象。簡單地說就是雌芯正??梢越邮芑ǚ?,但是雄芯發生了病變不育,只要把雄花不育的水稻找出來,然后培養成雜交水稻的母稻,就可以誕生新的品種,這種方法說起來簡單,但是需要進行大規模的尋找工作……想想達到平均畝產千斤的幸福生活,敲了敲輿圖,好奇而又虛心地問道:“三郎,可有更好的辦法提高水稻,或者水果的產量?比如像……馬騾又或者齊民要術插梨篇那樣。”
不能怪某說話隱晦,嫁接技術的發展,在原來的歷史線里,唐代才認識到種子形態相似的,嫁接時容易成活。元代嫁接方法發展到六種,身接、根接、皮接、枝接、靨接和搭接。明代徐光啟進一步地總結了提高嫁接成活率的技術,提出了“接樹三訣”:第一,樹青,即選擇樹皮呈嫩綠色時嫁接;第二,就節,砧木和接穗都要選擇有節的部分;第三,對縫,接穗和砧木的結合部位要對好。清代總結出嫁接的用途:可以使花小的變大,單瓣花的變為雙重花,紅顏色的可以變成紫色;果實小的可以變大,酸苦的可以變甜;氣味臭惡的可以變香。
至于植物雜交技術,直到1719年,約翰牛植物學家費爾柴爾德,以石竹科植物為材料,在世界上首次獲得人工雜交種子。從1856年起,奧地利修道士孟德爾進行了八年的豌豆雜交試驗,并在1866年發表論文植物雜交試驗,描述了植物的雜種優勢現象及性狀遺傳規律,奠定了雜交育種的理論基礎。
……某只想掛著逍遙魔王的名頭,靜悄悄地搞事情。名垂青史那些事情留給蜀山……云鶴府眾人就好。某則做個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俠客,算是變相圓了,仗劍江湖載酒行的夢。
袁天罡:“……”
某聽到的是什么?馬騾、插梨……滕王玩得越來越野了。雖然據野史記載,馬騾就是江都王建的“杰作”,其實呂氏春秋有記載:趙簡子有兩白騾,而甚愛之。楚辭中亦有同駑騾與乘駔兮,雜斑駮與阘茸的詩句,由此可見,至少春秋時便已有馬騾或者驢騾的存在,不過能夠甚愛之的應是馬騾。野史記載將事情安在江都王建身上,只因為他做的事情忒齷齪。
張果也想到了江都王建,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