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我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磨滅他之所謂可有。”
盡管戴定著實被董大鵬的說法雷到了,但他并沒有在這個話題上再深入下去。他轉而又問道:“你說你想跟你爸一樣做生意,那你在這方面有什么想法嗎?”
董大鵬搖了搖頭,一臉我什么也不知道,就指望著你指點迷津的表情。這讓戴定不禁有些無語,好嘛,這還啥都沒干呢,就已經有當甩手掌柜的氣質了。
看著董大鵬一臉的“無辜”,戴定接著問道:“那簡單點說,做生意的話,你想做什么樣的生意?在這方面你有什么優勢,或者你有什么樣的資源,這些問題你總應該考慮過吧!”
董大鵬依舊搖了搖頭,還是一臉的淡定,很無辜卻又很“理所當然”地表示自己沒有考慮過這些問題。
拿他沒轍的戴定只能在腦子里快速回憶著這個年代,甚至后續幾年中,整個社會的發展方向和熱點產業,希望能找出個相對適合董大鵬的行業。
見戴定陷入沉思,董大鵬試探著問道:“二哥,要不咱開個飯店,你看能不能行?”
其實在這段時間里,除了正常的學習補課之外,戴定一有時間就會“豐滿”自己的“青白計劃”。
餐飲關乎民生大計,完全符合戴定的“青白”計劃,所以他其實也有過考慮。
如今聽到董大鵬提出這個建議,戴定入定,陷入長考。
民以食為天,無論社會發展到什么階段,無論東方社會也好,西方社會也罷,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從吃穿住行,這些生活最基礎活動的排序來看,吃也是當之無愧的排在第一位。
兩世為人的戴定對于各種行業的理解都要比常人深刻,更何況是90年代的“常人”。
就后世的餐飲業而言,戴定認為已經發展到了一個“令人生畏”的地步。
從九十年代中期開始,中國的餐飲業每年都以兩位數的百分比增長。如果從結果的角度來看,這個增長過程把“吃飯難”干成了“吃特色”。
如果從經濟效益角度出發,這個過程是把全國餐飲年消費從不到百億,增加到了年消費幾萬億的水平。
如果從性質方面考慮,在這三十年間,這個過程則是生生把餐飲從一個行業,干成了一個產業。
然而在把餐飲從行業干成產業的同時,大量資本開始涌入。而隨著資本的涌入,一些弄虛作假的事情也時有發生,這也是戴定痛恨西方資本的開始。
諸如能當乒乓球打的雞蛋黃,用明礬做的紅燒豬耳朵,用耗子肉混合硬紙板壓縮成的牛羊肉等等。對此,后世的一位網紅給出了一個高度總結的網絡詞匯---科技與狠活兒。
當然這種種的問題,是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
換個角度來理解,一個社會,具體到一個產業,一個行業,甚至一家公司,在發展過程中沒有出現問題,那么這個發展過程本身就是不“完整”的。
餐飲這個產業在96年前后,除開最早的KFC和麥當勞,是眾多大型連鎖餐飲品牌扎堆兒成立的時期。
后世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有德克士、海底撈、永和大王、大娘水餃、鄉村基、味千拉面等等。
然而這些連鎖品牌,在成立之初,沒有一家選擇在東三省落戶。其中原因有許多,但最主要的還是東北的餐飲土壤還不夠“肥沃”。
由于東三省自身沒有特別出名的菜系,這里的飲食文化講究的是量大價低,最關鍵的是東北人口三個省加一起也只有大幾千萬。
相較于后世的餐飲遍地開花而言,此時的東北,用后世的一個流行語---美食荒漠來形容十分貼切。
不過戴定卻是和這些大型連鎖的看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