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琉璃作坊已經基本竣工,他到的時間剛剛好。
二黑子從沒想到自己有一天會離開密水,他生在趙家村長在趙家村,以為就是死也要死在趙家村,可趙小山的一封信,讓他顛簸萬里來到了這陌生的大西北。
下船后他們又坐了很久的馬車,從馬車上往外看時他簡直震驚了,和家鄉的小橋流水不一樣,這里的天地更為遼闊,人煙稀少,植被不豐,連土的顏色都發黃。
他震驚于這片天地的廣闊,也驚嘆于這片土地的貧瘠。
他在想,淳郡公何苦來哉,好好的密水不待,來這鳥不拉屎的地方。
可進入梁州城后,他的想法又變了,這里的城墻高大巍峨,城內秩序井然人流如梭,駱駝和馬雖然多,空氣卻并不污濁,就連老百姓的精神狀態都很好。
趙小山再見到二黑子時一個飛撲過去直接抱住了他,他可太想他了。
二黑子是管理人員,另外十個男工是技術骨干,這些人對三個作坊的運營將起到大作用,為此周徹還抽出時間特意召見了他們。
這是二黑子第一次見淳郡公,受寵若驚,剛開始時連話都說不利索了,好在趙小山一直在旁邊,他想著以后要長久的待在這里,還會經常接觸到淳郡公,才慢慢放松下來。
二黑子一來,趙小山便輕松多了。
他為周徹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提了另外一個建議:擴大琉璃作坊生產。
按照周徹的理論,琉璃是舶來品,是稀缺玩意兒,自然要少才精,這個理論本身也沒錯,畢竟琉璃本身不能吃不能喝,就看著好看,普通人家不可能買,只能賣給貴族當作奢侈品。
什么事奢侈品?爛大街的東西自然不能作為奢侈品。只有那些少的需要哄搶十分珍稀的才可以。
但他趙小山是從現代社會穿越來的,自然知道玻璃的廣泛用途。
首先是窗戶,冬天擋風夏天擋雨白天不遮光,這么好的東西若能普及不香?
其次還可以扣棚,西北這地方吃肉的多,蔬菜少,就因為晝夜溫差大,適宜的土壤少,尤其是入冬后,能吃的蔬菜更少了。
有了玻璃后大棚完全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到了冬天那些不差錢的大商人看到綠油油的小菜,不信不心動。
當然了,梁州城的有錢人還是少,要是吃綠葉菜還得是京城。
因此他建議周徹將技術轉讓給他叔公,讓其在京城也蓋一個琉璃作坊,分成兩條生產線,一條生產水杯容器等精美擺件,一條生產用來做窗戶的大塊玻璃。
這兩條建議一出,趙小山相當于將自家琉璃作坊掏空了。
一個京城的一個西北的,背后都有雄渾的背景,銷路也暢達,既如此,誰還會專門去上偏僻的密水小山村進貨呢。
這東西又容易碎,山路顛簸,運輸成本也無形中提高了很多。
周徹豈能不知這背后的涵義,對趙小山毫無保留的付出更添了一絲感動。
內心里不僅將趙小山當作朋友,更是當作可以托付的弟弟。
只見他走到趙小山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動容道:
“趙小山,我周徹這輩子親緣淡薄,很小的時候父母便過世了,只有一個遠在北邊的叔公和年幼的妹妹,那時候我苦苦爭扎時總在想,要是我娘能給我生一個哥哥或者弟弟該多好。
后來我慢慢大了,不會再有這種幼稚的想法了,卻遇上了你。趙小山,你我結拜為異姓兄弟可好?”
說完,周徹便靜靜的等著趙小山的答復,眼神溫和充滿鼓勵。
趙小山坐在座位上,仰著脖子看向對面的周徹,嘴巴張了老大,半天都沒做出反應。
他腦子嗡嗡響,心臟砰砰跳,完全失去了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