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六月十七。
吳起帶領大軍挺進黃縣,黃縣附近乃是一馬平川的平原,并不適合打伏擊戰。
吳起吩咐曹豹和太史慈各帶五千兵馬從東西兩面合圍,自帶五千魏武卒從北面向黃縣進發。
圍困黃縣的匪首牛慶原是陽丘山一帶的普通百姓,三年前遇上大旱,顆粒無收后,帶上族人和村中百姓逃入陽丘山中落草為寇。
隨著徐州境內大肆清剿盜匪,瑯琊郡的一部分盜賊北上進入北海國后,又有一部分繼續東進,來到了東萊郡,投靠了已經占山為王達三年之久的牛慶。
數月前,張饒進入北海國攻占劇縣后,孔文舉帶著一部分百姓南下來到朱虛縣,其余不愿南下的北海國西部百姓逃入到東部,一部分百姓害怕賊寇繼續追擊,進入到東萊郡。
但是此時他們所帶的糧食已經耗盡,不得已之下,投靠了陽丘山的盜匪。
牛慶得到屬下的消息,南方出現了數千援軍。
牛慶親自帶領大軍前來,欺對方兵少,率領四萬大軍將吳起的五千魏武卒層層圍住。
吳起所帶的魏武卒毫無懼色,在第一次對方的沖殺中,斬敵三千余人。
盜匪見到吳起麾下的魏武卒裝備精良,悍勇無敵,皆露出懼色。
牛慶見到對方雖然兵少卻有橫掃千軍之勢,面對數倍于自己的敵軍卻毫無懼色,已經升起了撤退之心。
正在此時,自東面和西面,曹豹和太史慈各率領五千軍隊沖殺進來,大殺一陣,斬敵七千余人,趁機封住了東西兩路。
加上南面吳起率領的魏武卒,牛慶還剩下的三萬余人,反而被對面三面圍住,只有北面沒有軍隊。
但是北面乃是黃縣,自己除了突圍,已經無路可走。
牛慶麾下的賊匪原本大多都是無路可走的流民,見到己方被三面圍住后,立刻就有數千人扔下武器,向對方投降。
吳起宣布接受對方的投降,并喊出降即免死的口號。
隨后牛慶大軍不戰自亂,源源不斷的人向吳起大軍投降。
牛慶一咬牙帶領原陽丘山的親信數千人向東面突圍。
在突圍過程中,牛慶被弓馬熟練,箭法精良的東萊太史慈射殺,其余人等見到主帥被殺,皆扔下武器投降,自此東萊郡平定。
在進城之時,吳起在三軍面前稱贊道:“子義此役箭法無雙,射殺賊首,當居首功。”
太史慈聽聞吳起之言后,立刻下馬行禮道:“吳先生用兵如神,竟然能用一萬五千軍隊,以自身為餌,反包圍對方四萬賊寇,子義遍讀史書,也從未見過如此精彩絕倫的兵法。首功當屬吳先生,子義愧不敢當。
吳起立刻邀請道:“我觀子義英勇非凡,如今卻避居遼東,乃是大才無用武之地也。如今天下之事瞬息萬變,亂世已經來臨,徐州牧陶謙正需用人之時,子義何不與我一起為陶州牧效力?”
“吳先生無論氣度、才能、為人都無可挑剔,不但能治理國家改革變法,還能統帥大軍戰無不勝,子義只愿留在先生身邊作一親衛,于愿足矣。”太史慈心悅誠服的說道。
“哈哈,讓子義擔任親衛乃是大材小用,我正好缺一位統領前軍的大將,我觀子義的能力,足以擔當此人。”吳起大笑道。
“承蒙先生不棄,子義愿追隨先生,雖肝腦涂地,萬死不辭!”太史慈拜服于地。
吳起連忙扶起太史慈,隨后鄭重的任命太史慈為忠義校尉,率領吳起麾下的前軍。
東萊郡太守蔡伯起見到賊寇以降,非常識時務的親自出場將大軍迎入城中,之后向吳起表明心跡,愿意歸順徐州牧陶謙。
自此青州的東萊郡和北海郡國都被陶謙納入自己的宏偉版圖,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