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與景略相遇后,你就算無遺策,只是廢帝能從守衛(wèi)森嚴的洛陽皇宮逃到幽州實在有些匪夷所思,不知景略為何如此認為?”原本風輕云淡的魏無忌,勃然變色的說道。
“衛(wèi)、霍兩位將軍現(xiàn)在幽州劉伯安帳下為將,已經(jīng)不在是秘密。他們可以說是從古到今最強的外戚,以他們曾經(jīng)的過往和對大漢的態(tài)度,必然會在劉辯劉協(xié)兄弟中選擇。
在我們得到的消息中,如今陛下身邊已經(jīng)有昔日的飛將軍李廣以及光武帝麾下的云臺二十八將中,位在前列吳漢和賈復,故而衛(wèi)、霍兩位將軍必然選擇的少帝劉辯。
我原本一直認為少帝被囚禁在永安宮內(nèi),衛(wèi)、霍兩位將軍雖然是不世出的軍事天才,但是來到這個時代,也只是平民出身,最多勉強算是落魄的寒門子弟,是暫時沒有能力解救被幽禁的少帝劉辯。
所以他們只能投靠一位有能力將來能帶兵進京勤王,推翻董卓統(tǒng)治的諸侯,而且此人必定是心有漢室江山,否則就是前驅(qū)狼后迎虎,當以漢室宗親為優(yōu)先選擇。
整個漢末的宗親無論是能力、志向、所處的位置、麾下的實力,當以幽州牧劉伯安為最,他們投靠劉虞也在情理之中。
直到我從郭奉孝那里得到潁川名士荀文若也投靠幽州的劉伯安,才發(fā)現(xiàn)事情和我原本想的不一樣。”王猛詳細的解釋道。
“潁川荀文若?就是景略曾經(jīng)提起過的那位有王佐之才的天下名士?”魏無忌驚訝的問道。
“沒錯,按照歷史的走向,此人應該會在董卓進京后棄官而去,前往冀州投靠袁紹。之后發(fā)現(xiàn)袁紹并沒有興復漢室志向,于是離開袁紹南下投奔曹操。”王猛臉色凝重的說道。
“景略曾經(jīng)說過,原本的歷史中,孟德后來雖然沒有代漢自立,但是所有的程序已經(jīng)在他的晚年完成,他死后,他的兒子迅速的代漢自立了。既然孟德沒有興復漢室的想法,荀文若為何還要南下投奔曹孟德?”魏無忌眉頭微蹙的說道。
王猛搖頭嘆息的說道:“人的欲望會隨著權(quán)利越來越大而逐漸膨脹,就以這個時代舉例。董卓曾經(jīng)是守護大漢北方的擎天之柱,是并州、涼州百姓心中的北境之光,哪怕后來董卓廢帝擅權(quán),在邊境仍然有維護董卓的百姓和將士。
原本的歷史中,公孫瓚也曾經(jīng)是抵御鮮卑、烏桓,保境安民的華夏英雄。隨著麾下將士越來越多,實力越來越強,官職越來越高,欲望也開始無限膨脹。以至于后面開始放縱軍隊,掠奪豪族與百姓,最終眾叛親離,自焚而死。
孟德剛開始也是一位心存天下的熱血青年,他的不臣之心應該是在解決袁氏父子,平定北方后,逐漸顯露。
因為在赤壁之戰(zhàn)前,史書上記錄了許多荀彧的戰(zhàn)略規(guī)劃以及奇策良謀,但是從孟德統(tǒng)一北方后,史書上已經(jīng)沒有記錄荀彧再為曹操謀劃一策。
恐怕是那時,荀文若已經(jīng)意識到孟德將要代漢自立,于是以沉默來反對。
而且荀彧死之時,漢獻帝劉協(xié)深感痛惜、痛哭流涕,并下令祭祀之日不奏樂,這是漢獻帝自繼位以來從未發(fā)生過的事情。
恐怕除了漢獻帝敬佩這位忠貞的漢室之臣外,更多的還是荀文若一死,孟德代漢的步伐已經(jīng)無人可以阻擋了。”王猛長嘆一聲道。
“景略的意思是,荀彧之所以沒有南下投奔孟德,是發(fā)生了足以改變歷史進程的大事?才讓荀彧北上進入幽州投靠劉虞?”魏無忌一點即透,恍然大悟的說道。
“沒錯,我從郭奉孝那里得知,他們潁川名士們原本非常看好漢少帝劉辯,而且荀文若在京城擔任守宮令時,和當時還是皇子的劉辯交情非凡。
劉辯被廢的當日,荀文若就棄官而去,不知所蹤,甚至連當時荀家之人也以為他隕落在十常侍與外戚的爭斗中。
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