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佑樘的話語如一塊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層層漣漪。
不僅是在場的眾人,就連太子朱佑極也被他的言辭所震撼,微微張開的嘴巴似乎還未來得及合上。
他瞪大了眼睛,望著這位朱佑樘。
“三弟呀,你這番歷史的見解,真是獨樹一幟,與眾不同呀!”
朱佑極忍不住嘆道。
朱佑樘輕輕一笑,目光卻落在了梁芳的身上。
他似乎在尋找著某種支撐,然后堅定地說道:
“大哥,我所言非虛。記得你上次承諾,要將這些宦官驅逐出宮,發配至邊關。
但至今未見行動。
難道你要失信于我嗎?”
朱佑極的眉頭微皺,顯然他并未料到朱佑樘會如此追問。
他有些尷尬地咳嗽了一聲,解釋道:
“哦,這件事啊,確實是本宮疏忽了。
下次,下次一定。
只是,本宮有一事不解。
三弟你為何如此痛恨宦官和武將呢?”
朱佑樘深吸了一口氣,似乎在整理著自己的思緒。
他緩緩說道:
“因為他們是對君王不忠的禍國奸臣!
他們往往心懷叵測,只顧個人利益。
置國家安危于不顧!”
朱佑極的眉頭皺得更緊了。
朱佑極忍不住問道:“難道所有的宦官和武將都是不忠的禍國奸臣?
他們當中,就沒有一個是忠心的嗎?”
朱佑樘摸了摸下巴,似乎在思考著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他沉默了一會兒,然后說道:“當然,也并非全然如此。
比如我身邊的李廣,他就是一個忠心的宦官。
但這樣的人,畢竟只是少數。
大部分的宦官武將,都是不可信的。”
朱佑極緩緩說道:
“三弟,那你能否給本宮舉個例子。
說明一下為何你認為宦官和武將都不可信呢?”
朱佑樘點了點頭,開始娓娓道來。他提到了兵部右侍郎劉大夏,這位曾多次前來與他交流。
朱佑樘說:“劉大夏曾對我說過,宦官多為窮苦百姓出身,一旦得勢便會貪婪成性,毫無顧忌。
漢唐兩朝的歷史都證明了這一點。
而武將呢,他們一旦掌握了兵權,就很容易產生野心,進而造反。
漢末、唐末的動亂,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嗎?”
朱佑極忍不住繼續追問:“哦,那如果換你是監國太子,你會怎么做呢?”
朱佑樘毫不猶豫地回答道:“如果我是太子,我必定重用文人、防范武將、貶斥宦官!”
他的聲音堅定而有力。
朱佑極強壓下心中的怒火,繼續問道:
“那就請三弟詳細說說。
如果你是太子,你會怎么做?”
朱佑樘深吸了一口氣,開始詳細闡述自己的治國理念。
朱佑樘說道:“首先,我會大修佛道的金身和道觀,祈求上天,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朱佑極此時想到歷史上的弘治一朝的鋪張浪費十分嚴重,朱佑樘好佛道之事,并且愿意為佛道之事付出大量的財力人力和物力。
比如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皇帝命令御用監王瑞齋送玄武神像去武當山,為此居然動用黃圍快船八十余艘。
吏部尚書倪岳兵部尚書馬文升二人竭力阻止,但孝宗卻說:“卿等所言,俱見忠愛,但事既舉行,難以中止!”
禮部在弘治九年上書也勸說朱佑樘“皇上曩因左都御史馬文升之言,停十年一度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