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實錄》與《國榷》。
八月十七日。
紫禁城中的乾清宮。
見證了明朝的一次爭權奪利。
當日,乾清宮內的氣氛異常凝重。
群臣們聚集一堂,卻都面色凝重。
議論紛紛。
突然,一名宦官跌跌撞撞地闖入大殿。
聲嘶力竭地喊道:
“報……太后,陛下被瓦剌俘虜了!”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頓時一片嘩然。
群臣們更是面面相覷,不知所措。
緊接著,又傳來一個更加令人震驚的消息:
“我軍在土木堡大敗,太監王振以身殉國!”
這個消息如同晴天霹靂。
讓原本已經混亂不堪的朝堂更加動蕩不安。
而群臣們則開始各懷鬼胎,暗中盤算著自己的利益,對于群臣來說這個消息最重要。
皇帝沒了吧無所謂,反正備胎多的是。
但太監王振死了,那可就太重要了,因為他們頭頂的一座大山沒有了。
在這時刻,兵部侍郎于謙卻氣定神閑。
仿佛早已洞悉一切。
而錦衣衛指揮使馬順則是最為震驚之人,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竟然會聽到這樣的噩耗。
孫太后端坐在主位上。
目光如炬地掃視著底下的文武百官。
此時朝堂上已經分為三派:
一派是孫太后為首,太后老家就是山東,北方人,家族和利益都在北方,是不可能遷都的。
一派是以江南士紳為主的文官集團。
他們家族都在南方,自然主張遷都南京以避瓦剌鋒芒,因為國家都城在哪里,經濟就往哪移。
并且皇帝離他們越近越好,方便控制。
還有一派則是兵變派,主要訴求就是絕不能讓皇帝活著回來和另立新君,并且掌控兵權。
至于保皇一派,由于失去了皇帝的庇佑。
他們在這場政治斗爭中注定成為犧牲品。
孫太后也深知這一點,因此她并沒有過多地關注保皇派的動向。
此時,孫太后開始發話:
“如今皇帝被瓦剌所俘,滿朝愛卿。
可有何良策?”
內閣大臣陳循率先站出來說道:“太后,如今首要之務是遷都南京,以避瓦剌鋒芒。
只要遷都成功,一切問題便可迎刃而解!”
他的提議得到了眾多官員的附和。
紛紛表示贊同遷都南京。
因為朝堂上大部分官員,都是南方人。
然而,孫太后卻對此持反對意見。
她深知北方人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家鄉,而且一旦遷都成功,北方地區就等于被放棄了。
因此,她堅定地表示:
“遷都之事不可輕率決定,需要細細考量!”
兵部侍郎于謙此時默不作聲。
因為遷都與否并沒有觸及到他的切身利益。
而且,作為南方人的他也沒有足夠的理由和動機反對南遷。
孫太后見眾人對遷都之事無法達成共識。
便轉而提出了另一個方案:“本宮認為。
眼下最重要的是另立新君。
以保住大明江山社稷!”
此言一出。
朝堂之上再次陷入一片議論聲中。
兵部侍郎于謙趁機上前說道:
“太后所言極是。
如今應當盡快立新君以穩定大局。
臣認為,郕王年紀合適,文德武功俱佳。
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