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看《國榷》和《明實錄》的記載。
到了八月二十二日,遼東總兵曹義和右都督焦禮也率領遼東兵馬私自進京。
同樣沒有太后的詔書。
這些邊軍無詔入京,究竟能做出什么好事來?這簡直與造反無異。
想象一下,如此眾多的兵馬紛紛涌入京城,此時的京城究竟聚集了多少兵馬?
至少三十萬以上。
而他們的對手,僅僅是三萬多的瓦剌騎兵。
這樣的對比,是不是顯得極為諷刺?
更何況,這三十多萬兵馬還只是守城的,而瓦剌三萬多人卻是攻城的,且他們還沒有攻城器械。
就這樣的形勢,都有很多人說,沒有北京保衛戰,沒有于謙,大明就要亡國了。
很多人說,明史就是那么寫的。
但他們就不動腦子想一想,一本明史為何滿清要寫近一百年,到乾隆時才徹底寫完,橫跨三朝。
大明寫元史剛建國不久就寫完了,都沒花幾年,可能有人要狡辯順元朝才八九十年,大明兩百多年。
那給你翻個三倍,或者四倍時間,都超過三百年了,幾年時間翻四倍也才二十多年。
一本史書,寫一百年,說白了就是在各種添油加醋,然后修修補補改改,大家其實都懂。
就像萬歷皇帝腿瘸了,這么重要的事,史書上就是不寫,還有朱祁鎮的皇后眼睛哭瞎了,怎么瞎的,沒有具體解釋都是一筆帶過。
這可是皇帝和皇后,眼瞎和腿瘸,不記載,但什么吃仙丹、好色、記載的很清楚。
宛如史官就在旁邊看著。
比如正德帝豹房里,文官說是豹子,他們怎么知道的,史書記載,那個房間里,都不讓他們進。
甚至在豹房里,一邊玩豹子,一邊好女色,寫的很清楚,就跟皇帝正在玩,史官就在旁邊看著似的。
還有你眼睛可以哭瞎,腿可以哭瘸嗎?
朱祁鎮的皇后,眼睛哭瞎,然后腿也是瘸了,文官們也是一筆帶過,不敢細寫。
接下來回到小說,看看真正的奪門之變。
還是在八月二十日的同一天。
宣府與大同這兩座九邊重鎮紛紛派遣兵馬進京,然而這一具體數目。
無論是三本史書還是野史中,都未能得到明確的記載,估計是不敢寫。
然而,兵馬進京的事實卻是不容置疑的,與此同時,大將石亨也隨軍進京。
與宣府總兵楊洪結成同黨。
吃空餉、走私軍火,這樣的行徑絕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也絕非一人之智所能掩蓋。
這其中,必然是眾人共同參與,共同分贓。
大家心知肚明,有肉大家一起吃。
分贓要均衡。
紫禁城的午門。
莊嚴而肅穆,八月二十三日這一天。
孫太后與監國的郕王朱祁鈺并肩而立。
共同主持著朝議。
午門之下,群臣肅立,氣氛凝重。
孫太后微微側目。
給了朱祁鈺一個眼神示意。
朱祁鈺心領神會,清了清嗓子,朗聲道:
“諸位臣工,今日有何要事上奏?”
聲音在空曠的午門回蕩,顯得格外清晰。
都察院右都御史陳鎰挺身而出,他的聲音堅定而有力:“太后、郕王,土木堡之禍。
實乃太監王振慫恿陛下親征所致。
此等禍國殃民之徒。
理應誅殺全族,以儆效尤!”
太后聞言,眉頭微蹙,反駁道:
“那是巡邊,非親征也。
王振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