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忠,這位英勇的蒙古族人,在洪武年間,與祖父、父親一同從塞外投奔明朝。
開啟了他傳奇的一生。
洪武九年,毛忠的祖父在西北與蒙古騎兵交戰,英勇犧牲,為國捐軀。
毛忠自幼在軍營中長大,深受熏陶,對行軍打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他力大無窮,擅長騎射,在永樂年間嶄露頭角,經常率領騎兵沖鋒陷陣,成為一支無懈可擊的“敢死隊”。
在洪武、建文、永樂、洪熙時代。
毛忠以小兵身份參戰,屢立奇功。
他勇猛善戰,屢建奇功,為明朝的穩定和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宣德皇帝朱瞻基繼位后,毛忠的才華得到了更充分的發揮。
然而,朱瞻基繼位后,實行“收縮”政策,撤銷了長城外面的許多衛所,導致邊境防線空虛。
韃靼、瓦剌、兀良哈等蒙古騎兵乘勢南下,邊境戰火連天。
在這危急時刻,毛忠挺身而出,成為了明朝邊境的守護者。
他主要打埋伏,憑借出色的戰術和勇猛的精神,斬殺敵軍眾多。
宣德時代,毛忠前后斬殺蒙古兵兩萬余人,俘虜將領數十人,北元少師、太師等官員十幾人。
然而,宣德皇帝的“收縮”政策并未能徹底平息蒙古的侵擾。
朱祁鎮繼位后,他意識到必須改變祖父、父親的策略,決定主動出擊,深入漠北作戰。
1438年,朱祁鎮剛繼位三年,便派王驥、蔣貴等率兵遠征韃靼,力圖要消滅阿臺汗。
在這場戰役中,毛忠再次展現了他的英勇和智慧,蔣貴與王驥分兩路出兵,蔣貴率2500騎兵充當前鋒,而毛忠則是蔣貴的先鋒官。
明軍采取奔襲戰術,蒙古大將朵兒之伯猝不及防,毛忠率先沖入營內,在狼山下擊敗敵軍,斬殺數百人。
這場戰斗充分展示了毛忠的勇猛和果敢,也為明軍取得勝利奠定了基礎。
隨后,毛忠建議蔣貴繼續奔襲,不給敵軍喘息之機。
雖然阿臺汗遠在數百里之外,對明軍而言是個巨大的挑戰,但毛忠堅信這是建功立業的好機會。
他力勸蔣貴襲擊阿臺汗,展現出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戰略眼光。
蔣貴覺得很有道理,便率兩千兵馬從鎮夷出發,抄襲小路,走了三天三夜,抵達阿臺汗的營壘,而對方卻沒有發覺。
在決戰時刻,毛忠率7個騎兵充當敢死隊,突然沖入馬群。
他巧妙地用馬鞭打弓袋,讓蒙古的馬匹受驚,全部伏在地上。
阿臺汗驚慌失措,只能倉促指揮士兵迎戰,但馬匹不聽指揮,只能步行與明軍戰斗。
此時,蔣貴、毛忠率騎兵縱橫馳騁,揮舞著馬刀砍殺,阿臺汗奪路而逃。
明軍追擊一百余里,三戰三捷,在黑泉邊殲敵數千,阿臺汗、朵兒只伯只身逃走,韃靼部元氣大傷。
《明史》記載:“出沙漠千里,東西夾擊,敵幾盡。”亦集乃路之戰,王驥、蔣貴、毛忠威震塞北。
亦集乃路之戰后,韃靼部元氣大傷,蒙古草原失去了往日的輝煌。
土木堡之變后,朱祁鈺繼位為景泰帝。
然而,在這個動蕩的時期,卻有人誣陷毛忠與也先是好友,私底下多次聯系。
這一消息引起了朝廷的震動,禮部侍郎李實出使瓦剌歸來后上奏皇帝朱祁鈺。
而兵部尚書于謙則大力贊同。
然而,皇帝朱祁鈺卻不準,因為他深知毛忠這種幾朝為國戍邊忠心耿耿的老將不可能做出對大明不利的事。
當時大明邊將吃空餉問題極其嚴重,但唯獨毛忠沒有這種問題。
然而,后來于謙提議將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