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秋天轉瞬即逝,幾場秋雨過后,天氣迅速轉涼。
朱厚照每天都會處理政務,但在閑暇時刻,他喜歡閱讀和書寫來放松自己。偶爾還會前往御花園散步,享受片刻寧靜。當然,他對廣東的事情始終保持關注。
朝廷內部不斷有人提出要驅逐皮萊資,而朱厚照對這些題本都采取了留中的方式,沒有做出回應。
至于皮萊資請求覲見的問題,朱厚照表現得非常冷靜,拒絕接見。
沒事還會叫楊一清進宮聊天,他欣賞楊一清的軍事才能,但是對于其保守的政治觀點更多的是中立,而不是鄙夷的態度。
其實朱厚照目前對于朝野所有大臣的態度正如后世一位偉大的教員說的那樣,這是內部矛盾。
再說聊天也不是白聊,而是聊歷史,通過對某件歷史事件或者人物的態度和看法,基本上也能反映出這個人的內心的觀點。
這日朱厚照就照常傳楊一清進宮,陪自己聊天。
二人在乾清宮的暖閣里有一句沒一句的搭著話時,朱厚照總是讓劉全忠在外面候著。這樣才會更能打開話匣子。
“漢有文景之治,唐有貞觀之治、我朝有仁宣之治,卿以為三者有何分別?”朱厚照問道。
對于這種忽然來那么大話題的皇帝,楊一清這些日子已經表現的很習慣了,“皆人君楷模,并無分別。”
朱厚照聞言點點頭說道:“朕讀史書,對漢文帝遺詔感慨頗深,唐太宗天可汗之稱號,內心非常向往,對仁宣知人用人也常有體會。”
楊一清聞言心中對皇帝的說法不免不忿:“仁宗皇帝、宣宗皇帝泉下有知,不知道作何感想。”
朱厚照說道:“如果一個國家的百姓能夠吃飽飯,家有存糧,便非常好了。在這個基礎上如果能御外侮,滅強敵,那更是錦上添花,朕的志向不算大,滿足這兩點就好了。”
楊一清看著朱厚照的那一臉心向往之的表情,內心也是有所想法的,這是盛世,不過你前面十六年干嘛去了。
想歸想馬屁還是要給的:“陛下心有大志,君臣齊心協力,何愁國家不治?史書必定會寫‘正德盛世。’”
朱厚照聞言心中罵道:“去求吧。拍個馬屁都不會拍,這不就是在諷刺我?不對,諷刺正德,不是我。”
正在君臣打著機鋒,劉全忠在外面說道:“萬歲爺,廣東急奏。”
“拿進來。”朱厚照急切地說道。見劉全忠進來便一把搶過來。打開奏本一看,是張永、張嵿、汪鋐三人的聯名奏本。
奉旨督辦戰船、火銃研審事司禮監太監張永奏,奴婢至廣州府,會見了總督張嵿、按察使汪鋐,并見了楊三和戴明。便會同兵部、工部及五軍都督府對所造戰船及火銃進行研審。
楊三、戴明仿照佛郎機戰船的樣式進行了制造,剛開始先進行了試驗,沒有什么問題后,汪按察使將于前些年舉兵驅逐佛朗機時繳獲的火銃和戰船拿了出來進行了比較,發現并無差別。試射了一番,果然威力巨大。比我朝火銃打的遠、烈。我朝火銃不能及。兩船相比,彼之船遠快我船。
奴婢和張總督、汪按察使都認為佛朗機為什么態度那么強硬,士兵為什么那么兇狠,都是因為仗著此銃猛烈的緣故,而且這些火銃壓根是中原未見,古兵器未有出其右者,如果用它們來防御敵人,放在城墻上守城也是最為便利的。
假如韃虜來了,我朝與之平原曠野交戰,就用銅銃一百五十斤載以手車毎一車載一銃火藥彈子,與提銃都放上去,其前后推車人、引車人、并舉銃人毎車用四人,一出須用三百銃就行。如果敵人兵力更多,則增至五百銃布列前陣,韃虜上陣,就一起發射,瞬息之間一銃可發數彈,其聲震天,韃虜的馬必然受驚,彈子擊中他們就死,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