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柳公權《蘭亭詩》闕筆,再成一幅。
這也就罷了,畢竟是補齊闕筆,而且于敏中也算得上書法家,書法風格于董其昌相近。
可是,意猶未盡的乾隆不止多“造”了這一幅,自己居然又臨了一幅!
可能是他也知道自己的水平不大行,沒敢臨唐人的作品,而是臨了“董其昌臨柳公權”那幅。
于是乎,前面六幅,加上于敏中補闕的一幅,再加上乾隆皇帝只能算得上“湊數”的一幅,一共八幅,成了著名的“蘭亭八柱冊”。
因為乾隆皇帝為了“一永其傳”,將圓明園的“坐石臨流亭”改建成“八方重檐亭”,換了八根大石柱,每根柱子上刻一幅,“蘭亭八柱”由此而來。ii
不過,就此再想想,乾隆酷愛古董古籍珍品,又是君臨天下的皇帝,就連他也沒找到真跡,那真跡從唐代以后沒有傳下來的可能性極大。
對此,如今盛行的說法是,《蘭亭序》被唐太宗李世民帶著下墓陪葬了。
有些綜合正史、野史、傳說的本子,聽起來還有鼻子有眼的。
據說,王羲之對《蘭亭序》也珍愛異常,因為他后來曾經也試過,再也寫不出這種水平的作品了。于是,王羲之將《蘭亭序》作為傳家之寶。
傳至王羲之的第七世孫,已是南北朝末期。不過這個第七世孫少年時出家了,法號智永。這個智永作為王羲之的后代,不癡迷書法也說不過去。他癡迷到什么程度呢?在出家的永欣寺,他把自己關在一座小樓里苦練書法,發誓“書不成不下此樓”,就此苦練三十年。ii
智永后來確實也成了歷史上的一位書法名家,雖然比不上王羲之王獻之,但,“真草千字文”了解一下。
智永活了一百歲,很長壽;但他是個和尚,沒后代;王羲之將《蘭亭序》作為傳家寶的愿望就此中止。不過,智永沒兒子,還是有徒弟的,他臨終前將《蘭亭序》傳給了徒弟辨才。
辨才為了不負師父所托,在屋梁上悄悄鑿了一個洞,將《蘭亭序》藏在了里面。
此時已是唐代貞觀年間。皇帝李世民聽說《蘭亭序》真跡在辨才和尚那里,多次安排人想弄過來,不過辨才軟硬不吃,就是一句話師父圓寂之后,貧僧也不知那《蘭亭序》的下落。
李世民一看,軟硬不吃,那就智取。不久后,一個書生“無意中”認識了辨才。這個書生的書法造詣很高,和辨才相談甚歡,感情愈發深厚,最后成了“知己”。ii
有一天,書生竟然帶了兩幅王羲之的真跡來找辨才,知己共賞析。聊至酣處,辨才感嘆,說你帶來的書法,雖然都是王羲之的真跡,卻不是極品!就著這個話頭,書生經過一番試探和套路,終于讓辨才說出了自己有一幅王羲之的神作。
繼續套,辨才猶豫再三,說出了《蘭亭序》。書生自然“不信”,說辨才吹牛,連同鄙夷的眼神一起發揮。
辨才一時沒控制住,居然從房梁上取出了《蘭亭序》!
這書生仔細查看之后,居然直接將《蘭亭序》收入袖中,同時拿出了皇帝的詔書!
原來,這個書生就是監察御史蕭翼!
辨才此時才知上當,但悔之晚矣!
李世民由此得到《蘭亭序》。辨才和尚就此憂憤成疾,沒過多久就撒手去了。
李世民在世時,命不少書法名家作《蘭亭序》摹本,同時還有“拓本”;而駕崩之后,《蘭亭序》作為陪葬品被他帶進了棺材。
如果,《蘭亭序》真跡確實陪葬了,那眼前這一幅又是什么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