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毛公鼎、太顛方鼎,各有其特點。司母戊鼎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毛公鼎則是銘文字數最多的青銅器。
太顛方鼎呢,不如司母戊鼎大,也沒有毛公鼎銘文字數多,但是歷史背景卻最為重要,保存完整,鑄造技術極高。
鼎內的銘文,記載了周武王受命第九年,在畢地祭祀去世的文王,然后向東抵達孟津。在孟津,武王會盟諸侯,人數多達八百個,舉行了一場伐紂“軍事演習”。
史稱孟津觀兵。
大臣太顛,跟著武王參與了祭祀和孟津觀兵,受到了武王重重的賞賜,他便用賞賜的錢“作寶尊彝”,也就是鑄造了此鼎,來紀念這個事情。太顛,是輔佐文王和武王的重臣;孟津觀兵兩年后,武王正式伐紂,太顛也立下了赫赫之功。
鼎內一共兩百多個銘文,記錄此事,傳示子孫。
太顛方鼎在省博展覽時,自然是不能近觀,還隔著玻璃罩子。
余耀回憶,這尊鼎高約四十厘米,口徑大約三十厘米,是兩只立耳,折沿,腹部不深。因為是方鼎,所以是四柱足,柱足比較細長。鼎身有龍紋,有獸面紋,有裝飾性的雷紋,柱足上有牛首紋;都很清晰。
濮存志本來想賣個關子,但他這一瞪眼,濮杰不吱聲了,余耀暗自在琢磨,一時突然安靜了下來。
“館長好像是在向省文物局的領導打電話,一口一個局長,口氣很謙恭。”濮存志自己又緩緩開了口,“你們猜怎么著?這太顛方鼎可能是假的!”
“假的?”余耀和濮杰異口同聲叫了起來!
余耀心想,以前自己雖然眼力不濟,但這尊太顛方鼎,是民國時期便由江州市文保部門經過嚴密審核之后接手的,后來一直處于保護之中,怎么可能是假的?
“你們急什么?我只是說可能。”濮存志道,“原來,昨天館長收到了一封來自倭國千賀美術館的函。研究之后,今天上午又和千賀美術館方面通了電話。對方說啊,他們也館藏一尊太顛方鼎,那一件才是真品!”
“扯淡吧!小鬼子真特么能整事兒!太顛方鼎在省博多少年了,光是展出又有多少回了,他們怎么現在才說?”濮杰冷笑,“而且他們哪來的機會比對甄別?他們手里的,才是假的吧?!”
s:太顛方鼎屬虛構,勿對號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