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康熙官窯!只不過判斷起來確實有難度。因為這素三彩的彩釉就是隨意涂抹,沒有紋飾,看不出畫工,而釉料又比較普通。
就連余耀,也是看完碗底的胎質、白釉、款識,才最終確定。
這個攤主,買來時價錢定然很低,當成仿品了。把仿品當成真品叫打眼,把真品當成仿品,一樣是打眼;只不過,把真品當成仿品,在買的時候,打眼也不會吃虧。
可要是往外賣,那就不一樣了。
余耀心說,這都是假貨橫行導致的,很多人沒有火眼金睛,防范心理過重,很容易把偶然出現的真品當成假貨。
“挺有意思,出個最低價兒吧!”余耀拿著碗開了口。
攤主還沒應聲,楊銳卻先說了,“各算各的沒錯兒!不過買兩件,總歸能優惠吧?”
余耀這時不由又看了看楊銳手中的青玉戈,確實是一件高古玉,看來楊銳要買了。
“你手上的青玉戈,是我在村里收的,春秋高古玉。”攤主一本正經說道,“我先說道明白了,你要是懂,就知道我開價合不合道兒。”
楊銳笑了笑,“開價吧,這件青玉戈和那只碗,都要!你別一起算,但給個實落價兒!”
余耀聽了之后,卻暗道,本以為攤主對玉器應該很在行,沒想到這青玉戈也是個漏兒!
春秋的玉戈和戰國的玉戈的區分相對容易,起碼戈頭的尖銳程度和弧度就不太一樣;但是,春秋的玉戈和西周的玉戈,區分難度卻大多了。
這件青玉戈,是西周的,不是春秋的。
這個攤主主營玉器,看來還是過于關注現代工藝品,古玉能懂一些,卻不夠精深。
而且還挺自負,怕別人是半瓶醋,先把“春秋”擺出來,不想讓對方在年份上說東道西來砍價。
攤主此時已經想好了,“這件青玉戈,十二萬。這件素三彩碗,五千。”
“什么?”余耀和楊銳幾乎是異口同聲。
楊銳接著說道,“你這件青玉戈就算是春秋的,玉質一般,沁色也一般,哪能過十萬?”
余耀心說,楊銳這下子算是真要撿漏兒了。
這件西周的青玉戈,玉質其實不錯,而且一側帶著金黃色的邊沁;只不過攤主可能為了保持出土的原樣,沒有徹底清理表面的土斑和結垢,顯得不好看罷了。
楊銳肯定懂,不過攤主也懂,“你回去用豬鬃刷蘸清水,刷出來就好了!”完了還補一句,“別問我怎么不刷。”
這話楊銳不好接,余耀借機開口,“那這碗你也不能要五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