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石室,地面還有些潮濕,這說明曾經(jīng)進過水,而且觀察石碑可以發(fā)現(xiàn),水位還不算太低,能到石碑的一多半。
同時,在碑和赑屃之間,有一個長條形的“臺面”,感覺比那把仿制“驚鯢”的劍匣略大。
“這地方,莫非就是原先放置劍匣之處?”余耀心中暗道。
那這把“驚鯢”,到底是如何離開原位、沉陷江底的呢?
墓門已經(jīng)被開啟,說明這座水下皇陵肯定是被發(fā)現(xiàn)過、并且被盜了。
但是,這把“驚鯢”卻沒有被真正取走。
這間石室曾經(jīng)進過水,如果進水是在墓門開啟之后,盜墓賊當時沒有取走“驚鯢”,也是有可能隨著江水涌入導致沉陷江底的。
不過,余耀從盜墓賊的角度分析,沒拿的可能性是不大的,費了這么大勁兒,還不把墓里的東西給摟干凈了?
那么,就有可能是當時拿了,但是卻在出去的過程中,在江流中不慎丟失,沉入江底。
而此時,賀文光已經(jīng)盯著石碑仔細看了起來。
因為這碑上,刻有碑文!
而另外兩個“潛水員”,則拿出儀器,探測石室內(nèi)的空氣質(zhì)量。探測之后,他們暫時解下了面罩,同時示意余耀和賀文光。
這石室中空氣質(zhì)量尚可,想必山體中是暗中設有通風孔的。
解下面罩的同時,余耀又多了一個疑點,一座陵墓,為何要設置通風孔呢?
“這居然是一座皇陵!”賀文光此時已經(jīng)大致看完了碑文,不由脫口而出!
余耀一聽,立即湊了上去。
湊上去的同時,疑點再生。
東晉的皇陵,雖說大部分都找不到具體陵址,但大范圍,根據(jù)史料和考古研究是基本確定的,就在東晉當年的都城建康周邊。怎么會多出一個水下陵墓?
余耀的目光在碑文上審視之后,這才明白,原來,雖然是東晉這個歷史時期的皇帝,卻不是東晉的皇帝!
“是啊,他也算是個皇帝。但他最后身首異處,被當成國賊,怎么會有如此規(guī)格的陵墓?”
華夏歷史上,從秦始皇到溥儀,所謂的皇帝,一共出現(xiàn)了將近五百個。不過,這個數(shù)字是比較“水”的算法,只要稱帝就算。
從碑文上看,這是“大楚永始皇帝”。
這個人,名叫桓玄,其實只當過五個月的皇帝,是逼晉安帝退位之后上臺的,改國號為楚,建元永始。
桓玄是桓溫的兒子。
東晉王朝,家族把持極為嚴重,有過“四大家族”,最著名的,是王氏和謝氏家族,所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王家和謝家還出了不少文化名人,比如王羲之,謝靈運。
另外兩個,就是桓氏和庾氏。
桓溫,是桓氏家族的代表人物,長期執(zhí)掌朝政大權,三次北伐雖然最終都不算成功,但也算打出了“資本”。
他還曾經(jīng)廢掉過傀儡皇帝司馬奕,其中有個理由很搞笑,說司馬奕某方面功能障礙,其實司馬奕孩子都生了好幾個。
桓溫之心,路人皆知,但因為種種原因,自己沒能登上皇位。
最終逼迫晉帝退位、登上皇位的,是他的兒子桓玄,就是這個所謂的“大楚永始皇帝”,史稱“桓楚”。
公元403年,桓玄逼迫晉安帝退位,在建康建立桓楚政權。
但桓玄剛剛登基不久,劉裕(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小名寄奴)就舉北府兵起義,桓玄戰(zhàn)敗,逃至江陵,又遭到西討義軍,再敗。最后桓玄想到蜀地避避風頭,結果被益州督護馮遷所殺,身首異處,人頭被送到了建康。
就這么一個皇帝,怎么會有陵墓?
余耀一邊想,一邊把碑文系統(tǒng)地看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