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兒嫁到劉家以后,此時公公婆婆的年齡皆不到五十歲,正值壯年。小劉大名國華又是一個身強力壯的勞動力,按常理來說,家里的生活理應過得較為不錯。然而,由于公公患有咳喘的毛病,甚少下到地里勞作。婆婆和國華只曉得埋頭苦干,對于一年農作物的安排播種卻毫無頭緒,往往看到別人種什么,他們便跟著種什么,全然不懂得考慮每一塊土地的特性。
在生活方面,這一家人確實缺乏規劃。收了糧食的時候,他們便毫無節制頓頓吃白面饃饃,當青黃不接的時候,存糧漸漸減少,新糧尚未成熟,一家人的有時還會吃不飽飯。
英兒來到這個家之后,在生活方面,她從奶奶和母親那里學會了如何精打細算。在田間勞作方面,也從大哥那里學到了不少知識。于是,她時不時地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議。國華對媳婦可謂是言聽計從,婆婆性格也較為溫順。可偏偏這個公公,很少下地,卻老是固執己見。他覺得英兒這一嫁過來,就想著當家做主,因此與英兒產生了許多矛盾。
比如,在播種時節,英兒提議根據不同地塊的土壤情況,分別種植適合的農作物,以提高收成。可公公卻不以為然,堅持要和鄰居家種一樣的作物,認為這樣才穩妥。英兒耐心地解釋其中的道理,公公卻聽不進去,還指責英兒不懂規矩,剛進門就想指手畫腳。又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英兒為了節省開支,提議合理安排家庭開支,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公公卻覺得英兒是在故意苛刻他,對英兒的建議橫加指責,使得家庭氛圍變得緊張起來。
面對公公的固執己見,英兒并沒有退縮。她深知,要想改變這個家的現狀,就必須要堅持自己的正確主張。
英兒開始更加巧妙地與公公“斗智斗勇”。當公公又一次在農作物播種問題上堅持己見時,英兒不再像以往那般急于反駁。她微微揚起嘴角,眼神中滿是敬重,先順著公公的話說:“爹,您看您這經驗多豐富呀,這么多年來,家里的地在您的操持下一直都還不錯呢。”聽到英兒的夸贊,公公的神色略微緩和了一些,緊繃的臉也有了一絲松動。
這時,英兒見時機成熟,便委婉地提出:“爹,您看沙壤土土質疏松,透氣性好,特別適合種花生呢。現在種花生的畝產可不低,而且市場上花生的價格比玉米高出不少呢。咱們要是種上一季花生,說不定能有個好收成,給家里多增加些收入。”公公聽了,心中雖覺得兒媳婦說得也有一定道理,可他又轉念一想,就這樣輕易妥協,那自己在這個家還有地位嗎?他輕咳兩聲,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猶疑。
英兒看到公公態度有些緩和,趕忙接著說:“爹,當然啦,種啥還是得您說了算。您經驗豐富,我們都聽您的。您兒子也說了,到時花生豐收了,就留一下一些給您下酒。那可多好呀,您不是一直都愛喝兩口嗎?”公公聽到這話,腦海中不禁浮現出花生就酒的美妙滋味。他微微瞇起眼睛,仿佛已經看到自己坐在院子里,就著香脆的花生,喝著小酒的場景。思索片刻后,公公終于說道:“看那小子有孝心,就種一季花生試試吧。”
英兒心中一喜,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她知道,這是一個好的開始。接下來,她要更加努力地協助公公和家人,把這一季花生種好,讓大家看到科學種植的好處。她開始盤算著如何準備種子、如何施肥、如何防治病蟲害,期待著這一季花生能給家里帶來豐收的喜悅。
在生活開支方面,英兒不再直接提出節省開支的建議,而是默默地行動起來。以前,家里的夏天用的扇子,下地用的草帽,都是用雞蛋去和隊上的人交換得來的。那時候,雞蛋對于這個家庭來說,也是極為珍貴的物資,每一次的交換都意味著一份小小的犧牲。
自從英兒進門以后,一有閑暇,她就和國華一起投入到手工制作中。他們用心編織著扇子和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