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大荒行紀》掀起的狂潮,讓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人,感受了一把五十年前那種觀影熱情——動輒億萬人次的量級,萬人空巷的場面,街知巷聞的議論,茶余飯后的話題。
百億票房,更是一劑全方位的刺激。
投資制片方單單從全球票房中,就能收獲近50億人民幣,再加上全球范圍內(nèi)視頻網(wǎng)站、流媒體、周邊版權(quán)、電視、dvd、電影音樂授權(quán)……作為周邊開發(fā)最為完整和成熟的國產(chǎn)電影,預計把制片方收入推高一倍并不是問題,而更為重要的是,后面的這部分收入,是不用和院線、宣發(fā)來分成的,因此天成文化領銜的投資和制片方,能夠從《大荒紀事》獲取的毛利很可能高達百億以上。
投入?
三部分攤下來,《大荒行紀》占到一半是比較合理的,也就是20億左右。
一部電影,20億成本,當然已經(jīng)高到了沒邊沒際,堪稱國產(chǎn)電影第一,而且這里面還有大量的友情片酬,以及從各大劇院團請來的并不貴的老師們,以及不取酬的季銘本人——他的演員片酬、編劇片酬、制片片酬、監(jiān)制片酬全都合入權(quán)益股份計算,譬如光線投2億,按照40億總成本,應該占5,實際上僅有35,這里頭復雜的價差,很大一部分就是屬于季銘的。
所以各方實打?qū)嵧哆M來了40個億,天成卻能以15億直接投入占據(jù)54的權(quán)益,其它各方投入25億只占46——這里面來去就是十來個億的價差,除了稀缺項目的高溢價之外,很大一部分都是屬于季銘的。
如果按照市面上那種大嘴巴的宣傳方式,《山海》系列算到50個億投入,天成自己喊到25個億,都是不過分的。
財經(jīng)媒體這么隨意算一算,在寒冬臘月的影視行業(yè),以及整個下陷的經(jīng)濟大局下,這種規(guī)模的“暴利”項目,簡直萬中無一。而且《山海》是個系列片,后面的收入沒有任何值得懷疑的,季銘不可能讓這個系列一輪游,更不可能讓它虎頭蛇尾,辜負加諸其上的那么多名頭和聲譽。
“……然后我們應該注意到,《遇仙降》《默》等仍然在持續(xù)為天成文化獲得可觀現(xiàn)金流,譬如《大荒行紀》大爆之后,《默》就傳以2000萬美金價格再出售非獨家流媒體版權(quán)給予aletv。《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作為商業(yè)片,同樣不遑多讓,更何況,兩者的后續(xù)系列,也都備受期待。再考慮到《山海》系列三部曲尚有兩部握于天成文化之手,以及中國版漫威即將誕生的浪漫狂想。
天成旗下的寂靜湖音樂劇團雖然看似并不起眼,但穩(wěn)定破億,甚至破兩億的年度票房收入,同樣是一只令同行艷羨的現(xiàn)金小牛。
這家由季銘個人擁有的影視文化公司,已經(jīng)是一家徹頭徹尾的獨角獸了,而且是有穩(wěn)定成熟的盈利模式,幾乎無負債,收入結(jié)構(gòu)非常健康,在可預見的未來都擁有良好,甚至稱得上優(yōu)秀的盈利預期的獨角獸。
當然,它也具有自己的缺陷,就是過于依賴季銘本人,倘若季銘出現(xiàn)任何意外情況,對于天成文化的打擊都是致命的。不過目前來看,《山海》世界的構(gòu)造,肯定有其它主角,譬如劉然的鮫人,鞏俊的九尾狐,都有很大可能做單人電影,假如果真成行,那天成文化的格局就徹底一變了。
但即便還是有那樣的擔心,將現(xiàn)在天成文化的估值叫到500億以上,都在絕對合理空間。甚至以傳媒文化版本動輒七八十,上百的市盈率來算,市況樂觀的時候,摸高到千億也并非不可能。
四舍五入一下,季銘離千億身價,只差一個上市了。”
《山海》系列的成功對于國產(chǎn)電影是一座豐碑,對于天成文化更是一座里程碑——打開了傳統(tǒng)神話寶庫的天成,完全可以構(gòu)建自己的山海宇宙,看看對標者漫威吧,迄今,它的數(shù)十部超英電影里,也只有《復聯(lián)4》比《山海大荒行紀》高三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