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上,1區TOP,影響因子10.27;
第二篇《三元鋰電池溫度感知系統》,也發表在SCI期刊《ISA Transactions》上,2區TOP,影響因子7.3。
這兩篇論文的背景源自來源于剛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的三元鋰電池項目。
這個項目涉及多個技術領域,恰好涵蓋了我所學的兩個專業知識,使我能夠充分運用所學,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
郝強的話引起現場一片驚嘆和議論:
“臥靠,本科生論文已經在SCI期刊1區TOP上發表了,牛比啊,接下來我有可能聽不懂了。”
“就算是SCI2區,IF也有7.3,一般都在5以下,怪不得是TOP。”
“這兩篇論文,足夠博士畢業了,當本科生論文,大炮打蚊子啊。”
“強哥就是強,拿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項目來講,就問教授壓力大不大。”
“很多院士都沒拿過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呢,別說一般教授了。”
“聽說郝強繼續讀研讀博,到時候畢業論文怎么寫啊。”
……
郝強輕咳兩聲,現場立即安靜下來。
他打開講臺上的筆記本電腦,點開準備好的第一個PPT,標題為《三元鋰電池分布式能源與電網的交互和集成》。
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
點開第二頁,就是目錄頁,一共七項,有論文背景、問題所在、問題分析等細項。
就算看不懂內容,看到目錄后,腦海里也有一個清晰的思路。
PPT做得精致,屏幕上字數并不多,但圖文結合,外行人看上去也感覺思路清晰,比較容易聽明白。
剛開始,很多學生以為晦澀難懂呢。
郝強接著點開一個視頻圖標鏈接,插入一個幾分鐘的視頻,主要講述論文背景。
幾分鐘后,視頻結束,郝強開始講為什么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有什么意義,一步一步地分析,再談到解決方案,實際應用結果等等。
大概三十分鐘后,這個PPT終于講完,總共25頁。
一個PPT當然沒法把一篇論文所有細節都呈現完,郝強只是精選了關鍵問題進行深入闡述。
那些大四學生,看完郝強的PPT后,讓他們大開眼界,想不到PPT還能這么制作,大部分學生做PPT還不懂使用動畫“鏈接”這個功能。
接著,郝強講第二個PPT。
又半個小時后,郝強的PPT匯報結束。
在隨后的提問環節,幾位教授和院系領導向郝強提出了一系列深入的問題。
郝強對答如流,思路清晰,展現出深厚的學術功底。
這個環節逐漸演變成一場學術交流,與其說是提問,不如說是向郝強請教。
當一位媒體記者舉手提出與學術無關的問題時,郝強嚴肅地指出:“請媒體朋友們注意,這里是高等學府!
如果提問學術上的問題,我樂于解答。
但如果是學術外的問題,不好意思,我拒絕回答!
要不然,也耽誤了現場幾百位師生的寶貴時間。”
話畢,學生們送上熱烈的鼓掌。
媒體記者只好閉嘴,他們哪里懂學術。
盡管不能完全理解郝強的學術報告,但通過這兩篇超高水平論文,他們也能推測出郝強在三元鋰電池項目中扮演的關鍵角色,遠不止于董事長的身份。
答辯結束后,校長黃海洋走向講臺,鄭重宣布:“非常感謝郝強同學的精彩論文匯報,我本人也從中獲益